供水水文地质9分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隙度测定方法 二、构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 1、储水空间。即应有孔隙、裂隙和溶隙等空隙。这是储存地下水的前提条件。 2、储水构造。有了储水空间,只是有了能含水的条件,但能否储存水,成为含水层,还必须具备保存住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下部要有隔水层托住重力水,并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某种隔水边界,使之不致完全流失,水能在岩层空隙中保存住,从而形成含水层。也就是说,透水岩层与隔水岩层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含水层。 3、良好的补给来源。 有足够的水源,使储水空间能不断地获得补给,方能成为含水层。 三、含水层的类型 1、包气带水和上层滞水 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叫做包气带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的形式存在,农业上称为土壤水。其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对采矿几乎没有影响 (2)潜水的一般特征: ①潜水具有自由水面,为无压水; ②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基本上是一致的; ③在重力作用下,潜水可以由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运动,形成潜水径流。 ④平原区主要以蒸发形式排泄,易形成盐碱地;高山丘陵区则以泉、地下渗流形式排泄于地表沟谷或地表水体。 ⑤潜水的动态如水位、水温、水质、水量等要素随季节不同有明显变化。 (3)潜水面的形状及表示方法 1) 潜水面的形状 一般情况下,潜水面是呈向排泄区(如相邻沟谷、河流、湖泊等)倾斜的曲面。潜水面的形状与地形、含水层的透水性及厚度、气象水文条件、人工抽水和排水等因素有关。 2)潜水面的表示方法 A、剖面图 又称为水文地质剖面图。按一定比例尺,在具有代表性的剖面方向上,先根据地形高程及其形态特征绘制地形剖面,再根据钻孔地层资料绘制地质剖面图,然后标出剖面图上各井、孔的潜水位,并连结绘出潜水面,即得水文地质剖面图。 B、平面图,即等水位线图 等水位线图是反映潜水面形状的一种平面图。其绘制方法与地形等高线图绘制方法基本相同,即把大致相同的时间内测得的各点潜水位标在地形图上相应潜水井与下降泉的旁边,用内插法将水位标高相同的点连接起来,便绘成一幅潜水面等高线图,即潜水等水位线图 等水位线图的用途 ① 确定潜水的流向及水力坡度 ② 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泉水出露点和沼泽化范围 ③ 提供合理的取水位置 ④ 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⑤ 确定含水层厚度 ⑥ 分析推断含水层透水性及厚度变化 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常用箭头表示; 两点间的平均水力坡度:在流动方向上,任意两点的水位差除以该两点间的实际水平距离 (a)潜水补给河水;(b))河水补给潜水 ;(c)河水一岸得到潜水补给,另一岸则河水补给潜水。 埋藏深度:某点地面标高减去该点潜水位。如A点埋藏深度=135-115=20米 1)承压水的特点: (1)承压性,为有压水,其顶面为非自由水面; (2)承压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3)承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可以由高水位向低水位运动,形成承压水的径流; (4)由于隔水顶板的存在,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对承压水的影响相对比潜水要小,因此,承压水的水位、温度和矿化度等比较稳定; (5)承压水的水质变化大,从淡水直到矿化度很高的卤水都有。 2)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 基岩地区承压水的埋藏类型,主要决定于地质构造。在适宜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孔隙水、裂隙水和喀斯特水均可形成承压水,最适宜于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有向斜构造和单斜构造两类。 (2)承压斜地:单斜储水构造 3)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1)确定水流方向及水力坡度 (2)确定承压含水层的埋藏深度 (3)确定承压水位的埋藏深度 (4)确定水头高度 §4 地下水的循环 一、水的分布与循环 (一)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 二、地下水的循环 (一)地下水的补给 (二)地下水的排泄 (三)地下水的径流 (四)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的改变 (一)水的分布 (一)地下水的补给 1、概念: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作用。 2、补给来源: (1)? 大气降水的补给 (2)? 地表水的补给 (3)? 凝结水的补给 (4)?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5)? 人工补给。 大气降水补给 地表水补给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越流:当抽水含水层的顶、底板为弱透水层时,在抽水含水层抽水的条件下,由于水头降低,和相邻含水层之间产生水头差,相邻含水层通过弱透水层与抽水含水层之间发生水力联系,这种水力联系称为“越流” 人工补给 (二)地下水的排泄 1、概念: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 2、排泄方式: (1)泉水排泄 (2)向地表水排泄(泄流) (3)蒸发排泄(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 (4)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排泄 (1)?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