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利润及其分配管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利润及其分配管理
大纲:
一、利润分配的内容及顺序
二、股利理论
三、股利政策
四、利润分配制约因素
五、股利支付形式与程序
六、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
一、利润分配的内容及顺序
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提取法定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税后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或转增资本金。但转增资本金后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
提取任意公积金。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向股东支付股利。 股利无关理论 股利无关论认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限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公司的价值或股票的价格产生任何影响,投资者不关系公司股利的分配。公司市场价值的高低,是由公司所选择的投资决策的获利能力和风险组合所决定,而与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无关。 股利相关理论 “手中鸟”理论 该理论认为,公司的股利政策与公司的股票价格是密切相关的,即当公司支付较高的股利时,公司的股票价格会随之上升,公司的价值将得到提高。 信号传递
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股利政策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未来获利能力的信息,从而会影响公司的股价。
一般来讲,预期未来获利能力强的公司,往往愿意通过相对较高的股利支付水平,把自己同预期盈利能力差的公司区别开来,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所得税差异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普通存在的税率以及纳税时间的差异,资本利得收入比股利收入更有助于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公司应当采用低股利政策。 代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股利的支付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
高水平的股利政策降低了企业的代理成本,但同时增加了外部融资成本,理想的股利政策应当使两种成本之和最小。 三、股利政策
(一)剩余股利政策
内容 是指公司在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额,先从盈余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来分配,即净利润首先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如果还有剩余,就派发股利;如果没有,则不派发股利。 理论依据 MM股利无关理论。 优点 留存收益优先保证再投资的需要,有助于降低再投资的资金成本,保持最佳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的长期最大化。 缺点 股利发放额每年随投资机会和盈利水平的波动而波动,不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也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公司初创阶段。 【例6-22】某公司20×8年税后净利润为1000万元,20×9年的投资计划需要资金1200万元,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为权益资本占60%,债务资本占40%。
按照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公司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本数额为:
1200×60%=720(万元)
公司当年全部可用于分派的盈利为1000万元,除了满足上述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本数额外,还有剩余可用于发放股利。20×8年,公司可以发放的股利额为:
1000-720=280(万元)
假设该公司当年流通在外的普通股为1000万股,那么,每股股利为:
280÷1000=0.28(元/股)
(二)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
内容 指公司将每年派发的股利额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或是在此基础上维持某一固定比率逐年稳定增长。公司只有在确信未来盈余不会发生逆转时才会宣布实施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 理论依据 股利相关理论。 优点 (1)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稳定公司股票价格;
(2)有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有利于吸引那些打算进行长期投资并对股利有很高依赖性的股东;
(3)为将股利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即使推迟某些投资方案或暂时偏离目标资本结构,也可能比降低股利或股利增长率更为有利。 缺点 (1) 股利的支付与企业的盈利相脱节,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缺,财务状况恶化;
(2) 在企业无利可分的情况下,若依然实施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也是违反《公司法》的行为。 适用范围 通常适用于经营比较稳定或正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且很难被长期采用。 (三)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内容 指公司将每年净利润的某一固定百分比作为股利分派给股东。这一百分比通常称为股利支付率。 理论依据 股利相关理论。 优点 (1)股利的支付与公司盈余紧密地配合;
(2)公司每年按固定的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现金股利,从企业支付能力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稳定的股利政策。 缺点 (1)由收益不稳导致股利的波动所传递的信息,容易成为公司的不利因素;
(2)容易使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
(3)合适的固定股利支付率的确定难度大。 适用范围 适用于那些处于稳定发展并且财务状况也比较稳定的公司。 【例6-23】某公司长期以来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进行鼓励分配,确定的股利支付率为30%。20×8年税后净利润为1500万元,如果仍然继续执行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