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实验1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课件 新人教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目的
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
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加速度.
3.会利用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
实验原理
1.
2.
实验过程
注意事项
1.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
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要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
5.纸带选取
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
6.准确作图
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直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热点一 刻度尺的读数
【典例1】 如图1所示,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纸带中的计数点0、1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m,0、2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m,2、3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m.
图1
解析 毫米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 mm,读数时要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计数点0、1之间的距离为8.9 mm(9.0 mm也可),若读成8.90 mm或9 mm都是错误的;0、2之间的距离为19.5 mm,2、3之间的距离为12.5 mm(32.0 mm-19.5 mm).
答案 8.9(9.0也可) 19.5 12.5
反思总结 刻度尺的读数应注意
(1)刻度尺读数时要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眼睛正对刻度线读数.
(2)毫米刻度尺的精确度为1 mm,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跟踪短训】
1.(2013·浙江卷,21)如图2所示,装置甲中挂有小桶的细线绕过定滑轮,固定在小车上;装置乙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导轨的左端,另一端系在小车上.一同学用装置甲和乙分别进行实验,经正确操作获得两条纸带①和②,纸带上的a、b、c……均为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
图2
答案 (1)2.10 cm或2.40 cm(±0.05 cm,有效数字位数正确)
(2)1.13 m/s或1.25 m/s(±0.05 m/s,有效数字位数不作要求) 小于
(3)C
热点二 纸带数据处理
【典例2】 [2013·广东卷,34(1)]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3(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图3
(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C.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用字母填写).
(2)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______ s.
(3)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5=________.
(4)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________.
反思总结
1.利用纸带判定物体运动的性质
(1)若s1、s2、s3…基本相等,则可判定物体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2)利用s1、s2、s3…可以计算出在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物体的位移差s2-s1、s3-s2、s4-s3…,如果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则可以判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计算点间的距离
计数点间距离的给定有两种:相邻点间距离和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计算时后者要先转换为前者,如框图所示.
3.常见错误
对纸带进行数据处理时,常见的错误有:(1)误认为T=0.02 s,没有注意到图中相邻计数点之间有几个点没画出.(2)没有进行单位换算,图中各数据的单位都是cm,应当换算为m.
【跟踪短训】
2.[2012·山东卷,21(1)]某同学利用图4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图4
(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_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