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何晶梅
(长沙市三医院内分泌科 湖南长沙 410015)
【摘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0-0170-02
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指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硬化,造成下肢远端组织缺血表现,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足背动脉搏动消失、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非侵入性血管检查评估提示血液循环不良或损害[1]。大多患者无症状或无典型症状或没有意识到症状的出现,约8%患者在被诊断糖尿病时已存在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糖尿病病程、吸烟、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2],针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从而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发生、发展,降低截肢率,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1.相关危险因素
1.1 年龄、糖尿病病程
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患病率大大增加,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病程呈正相关,这提示与高血糖的慢性持续性状态有关,对于老年糖尿病尤其是病程长的患者更应注意。
1.2 吸烟
吸烟早已公认是下肢血管病变的传统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增加CRP的反应性,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1.3 血脂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
血脂紊乱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痉挛的发生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血脂异常可增加下肢血管病变的风险,尤其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高尿酸血症发生时,尿酸沉积于血管内膜,引起血管内膜损伤及炎症,干扰脂质代谢,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和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1.4 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的2~4倍,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使得内皮对脂蛋白的通透性产生内皮素,白细胞粘附性增加,氧化应激增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1.5 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控制不佳,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对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更甚,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增加,形成大量糖苷基化终产物,与受体结合,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糖波动较持续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更严重,对下肢血管病变也影响更大[3]。
2.护理
加强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护理的关键在于,在遵循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一般治疗原则的同时,识别危险因素并给于相应的护理指导。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2.1 一般治疗和病情观察
遵医嘱予控制血糖、血压,调整血脂降尿酸,戒烟,运动,改善循环,止痛,消肿治疗。并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仔细检查患肢的皮肤颜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溃疡。
2.2 饮食护理
理想的饮食控制应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能够均衡地摄入,并符合良好的血糖控制要求,并尽可能地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合理调整饮食中的营养成分,根据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注意食物中水、无机盐、维生素C,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及铬、锌等微量元素的摄取,纠正机体的代谢紊乱状态,保护心肾功能。
2.3 加强血糖监测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预防或延缓下肢血管病变。当血糖较高时,血管可丧失正常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力,使下肢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当合并糖尿病足病时,良好的血供是切口和溃疡愈合的必需条件。应及时准确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2.4 运动指导
运动锻炼被认为是治疗下肢行走疼痛(间歇性跛行)经济和低风险的一种方法。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促进心脏健康,改善小腿和足部的血液循环。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运动方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2.5 加强足部保健措施
2.5.1足部检查 教育患者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如果因为行动不便无法看到脚底,可以使用镜子或叫他人帮助检查,检查部位包括:脚面足跟足底趾缝隙,有无溃破裂口擦伤和水泡等。鸡眼和胼胝是很常见的足部问题,糖尿病病人千万不要自行修剪,也不能用化学制剂腐蚀,因为足部可能没有正常的感觉,任何处理不当都会造成皮肤损伤而形成溃疡,唯一的安全方法是由医生处理。
2.5.2养成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每天用温水和柔和的香皂洗脚,保持足的清洁。洗脚的水温一般在37℃以下,不能用热水泡足而造成烫伤,避免皮肤破损。足洗净后,应用浅色干毛巾轻轻擦干,包括足趾缝间,切勿用粗布用力而引起皮肤擦伤。检查毛巾,确认有无出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