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第八单元 染色与染料.doc

发布:2017-01-18约1.55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单元 染色与染料 第一节 染色的概念和目的 用染液对组织(切片)进行处理,使组织中的不同成分被染上相应的颜色或深浅不一,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以利于(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 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与颜色,使其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某种成分发生作用,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和折射,使其各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 未加染色的切片在显微镜下除了能够辨认细胞和细胞核的轮廓以外,看不清楚其他任何结构 即使由于组织内部各种物质的折射指数不同,从光线的明暗上能使我们看到一些组织结构,但也是极其简单而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观察和诊断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通过显微镜视野来看到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而且还要通过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变化来研究它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染色的技术才逐渐发展成为制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较固定、脱水、包埋、切片等步骤远为复杂,理论性强,技术要求严格,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在组织学,病理学等学科中已占有相当的地位 第二节 染色的分类 一、一般分类法 通常有常规染色、特殊染色、细胞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染色等 常规染色通常指病理学常规制片最广泛应用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又称普通染色法 组织细胞形态结构特点与病变,用常规染色法基本上都可以显示出来,故大多数组织病变用常规染色即可做出诊断或初步诊断 在常规染色的基础上,为了专门显示特殊组织或其物质成分,证明或区分各种组织细胞、病变和物质的特点,可进行相应的特殊染色或其他染色 二、按组织或成分分类 包括结缔组织染色、肌肉组织染色、神经组织染色、脂类染色、糖原染色、粘液染色、色素染色、病理性沉着物染色、病原微生物染色、内分泌细胞染色、脱落细胞染色、核酸染色、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三、按染色方法分类 有切片染色法、蜡带染色法、组织块染色法、大体标本染色法、整体染色法和涂片染色法等 四、按染色的步骤分类 单一染色法:用一种染液只染某种单一成分的染色 (如用铁苏木精染睾丸生殖细胞) 复染色法: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染然料进行染色 (如H-E染色) 多色染色法:用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染色 (如Mallory氏结缔组织多色染色法) 五、按染料的浓、淡程度和用不用 媒染物分类 有渐进法与后退法、直接法与间接法 此外还有金属沉淀法、活体染色法 有按发明者的姓名命名、组织化学染色称为反应法 第三节 染色的原理 一、基本原理 染色就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与颜色,使其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某种成分发生作用,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和折射,使其各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 大多数染色的原理至今仍未搞清楚,通常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而使组织细胞着色的过程与化学反应和物理现象两者都有关系 二、化学反应 染料或组织都具有酸碱化学性质 任何染料均可电离,离解出阳离子或阴离子 酸性染料中的酸性部分有染色作用的是阴离子;碱性染料中的碱性部分有染色作用的是阳离子,细胞内同时含有酸性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中的阳离子相结合 如细胞核(含有核酸)、黏液和软骨基质呈酸性部分被碱性染料苏木精所染;反之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的阴离子相结合,如细胞质及其内部的某些颗粒物质被酸性染料伊红所染 三、物理现象 (一)吸附作用 吸附作用是固体物质的特性,染液中分散的色素粒子受分子引力作用,吸附于被染物质的粒子间隙内而染色,如活性炭吸附毒气或色素 (二)吸收作用 染液中分散的色素粒子被组织吸收,并溶解于组织中而被染色,又称溶解作用,如用苏丹染料浸染脂肪,此种染色一般较牢固 吸附和吸收统称为吸着 此外还可有沉淀作用和毛细现象或渗透作用等 第四节 染 料 染料就是染色所用的试剂,又称染色剂 这里所说的染料是指生物学用的染色剂,即专供染显微镜标本用的染料,较一般工业用的染料有效成分含量高、杂质少 生物学所用的染料必须是生物学染色剂,有的是药用染料,有的是抑菌剂,还有一些是指示剂和化学试剂,一般通称为染料 一、染料的性质 (一)染料的一般性质及结构特点 染料不仅要有颜色,而且对被染物和组织成分还必须有亲和力 染料中应含有发色团和助色团 1.发色团 是使染料显色的化学团,即色原 通常是能使有机分子产生颜色的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一般一种染料含一个或几个发色团 主要的发色团有:偶氮基、亚硝基、硝基、羰基、乙烯基等 染料颜色的深浅取决于发色团的多少、强弱 发色团愈多其颜色愈深,强发色团(如偶氮基、亚硝基)一种染料中有一个即可呈色 而其他弱发色团需有数个才能显色 发色团分为碱性及酸性两种 碱性发色团有偶氨基、嗪基、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