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肝脏正常及病变CT诊断(一).ppt

发布:2017-06-17约3.31千字共6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肝脏正常及病变CT诊断(一) 宁医附院放射科 王晓东 一、概述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体,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仅小部分超越前正中线而达左季肋部,是三大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还具有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功能。 肝有非常丰富的血液供应,质软而脆,受到打击易造成破裂,引起大出血。 二、肝脏大体解剖 肝有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肝的上面(膈面)光滑隆凸,大部分与横膈相贴,其前上面有镰状韧带与膈肌相连。肝的下面(脏面)凹凸不平,有2条纵沟和1条横沟,呈“H”形,左纵沟内有肝圆韧带和静脉韧带,右纵沟的前部为胆囊,后部为下腔静脉沟(第2肝门:肝左、中、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 。横沟即第1肝门,内有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神经、淋巴管等结构出入肝脏。 二、正常CT解剖 (一)肝分叶、分段 1954年法国的Couinand根据门静脉和肝静脉分布对肝脏进行分叶、分段。 后经Bismuth修正得到认可,既符合外科解剖实际,并被手术切除所证实。 根据肝门、肝裂和肝血管将肝脏分成3叶,即左叶、右叶和尾叶。每叶又分成段和亚段,如左叶分左内叶和左外叶(上段+下段),右叶分右前叶和右后叶(上段+下段),尾叶分内段和外段。肝左外叶大致呈三角形,左内叶呈方形,大小差别较大。 右纵沟裂基本呈矢状走行,在肝的脏面,该裂相当于胆囊窝中点到下腔静脉左壁的连线,中肝静脉的主干位于该裂隙内,它是区分肝左叶和肝右叶的标志。正中裂还把尾叶分隔成内外两段。 肝叶之间的比例关系选择包括3个肝叶的层面,画2条互相垂直的线:第1条和矢状面平行,与下腔静脉右缘相切;第2条和冠状面平行,与左外叶后缘相切。右叶和左外叶前后径比值的正常范围是1.2-1.9。右叶的横径为尾叶横径的2-3倍。 (二)肝脏门管系 肝脏有3套血管系统,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其中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相伴而行,共同包在结缔组织鞘内,(即Glisson氏系统)称为门管系。 1.肝静脉:起于小叶的中央静脉,逐级汇合,最后合成三大支,即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于肝脏的近膈面处汇入下腔静脉,即第2肝门所在。肝静脉在叶间裂和段裂内通过,肝中静脉通过正中裂,将肝脏分成右叶和左叶,肝右静脉将右叶分成右前叶和右后叶,肝左静脉将左叶分成左内叶和左外叶。 2.门静脉及其属支:门静脉主干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头颈的后方、下腔静脉前方汇合而成。在CT图像上沿脾静脉右行至下腔静脉前方,可见门静脉断面。平扫时与胰头部分重叠,可造成胰头增大的假象。门静脉主干向右上方斜行,通过肝十二指肠韧带进入肝门。在肝门内门静脉主干分成左右2支,左支较长,右支较短,门静脉分支在叶和段内通过。 肝尾叶下部呈舌状伸人到门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称为乳头突。尾叶与右后叶之间由峡部相连。来自左叶和右叶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支同时供应尾叶,此外尾叶的静脉直接回流到下腔静脉。尾叶的血供特点和自成体系的解剖结构,可以解释该部位很少患某些弥漫性病变,如肝硬化病例,右叶往往萎缩,而尾叶却代偿性增大。 3.肝动脉: 肝总动脉常来自腹腔动脉,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后,称肝固有动脉,进入肝门后分为左右2支,伴随门静脉和肝管进人肝实质,其肝内分支在CT图像上一般不能显示。 (三)胆系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后,经过肝内胆管逐级汇合至肝总管。汇合前为肝内胆管,汇合后为肝外胆管。肝总管与门静脉及肝总动脉一起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肝门处可见3个圆形结构呈三角形排列,肝总管在右前方,肝动脉在左前方,门静脉位于两者的后方。 肝总管(长约3cm)和胆囊管(长约3~4cm,管径2~3mm)汇合形成胆总管,正常胆总管长约4~8cm,管径6~8mm,有一定舒缩功能,远段位于胰头后外侧下腔静脉前方,最后与胰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的Vater壶腹。 CT横断面上,肝总管表现为肝门部环形影,而胆总管的环影则出现在胰头或钩突。胆囊位于肝下面肝右叶和方叶之间的胆囊窝内,横断面呈圆形或卵圆形,横径2.5 ~ 3.5cm,大于4.5cm为增大,其内密度均匀,CT 值0 ~ 20Hu,胆囊壁光滑、均匀,其厚度约1~2mm,超过3mm为增厚。增强扫描扩张的肝内胆管因肝实质的增强而显示更清楚。 7、经胆囊窝上份横断层 胃体 脾 肋膈隐窝 大网膜 胆囊 尾状突 左外叶 左内叶 右前叶 右后叶 左肾上腺 小网膜 胸主动脉 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 半奇静脉 肝固有动脉 肝总管 1、经第二肝门横断层 胃底 膈 左外叶 左内叶 右后叶 右前叶 下腔静脉 肝右静脉 肝中静脉 肝左静脉 心包腔 右心室 胸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