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安徽省巢湖市第七中学韩潮.doc

发布:2017-06-08约2.7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 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的第一课时(沪粤版)) 安徽省巢湖市第七中学 韩 潮 课题: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 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的第一课时(沪粤版)) 授课人:韩 潮 (安徽省巢湖市第七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力的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经历探究过程,进一步了解探究的基本环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体知识的兴趣。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两力平衡的概念;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两力平衡的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学流程图: 教法方法: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结论,请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1.二力平衡的条件; 2.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二力平衡演示器(11个)、铁架台(11个)、钩码(11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复习1、什么是力?它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球若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它将怎样运动? 引入课题 口杯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而这辆汽车在力的作用下却做匀速运动,那么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呢? 板书课题 新课教学 1、请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1)口杯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如何?口杯处于何种状态? (2)站在草尖上的蝴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如何?蝴蝶处于何种状态? (3)跳伞运动员和伞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如何?跳伞运动员和伞处于何种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上述物体受力和运动状态的共同点 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投影结论: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说二力平衡。 3、设问:是不是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就一定会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运动呢?也就是说这两个力一定平衡呢? 4、演示:用手拿着一个钩码,手拉着钩码往上提。 5、 引导学生思考: (1)钩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手往上提钩码时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2)这说明了钩码受到的两个力是平衡力吗? 设问:说明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不一定是平衡力。那么一个物体受到的两个力作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呢?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提出问题:一个物体受到的两个力作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呢? 2、猜想与假设: (教师模拟) 3、制订实验计划、设计实验: 设问: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呢? (教师请学生模拟)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塑料片所受二力情况 大小 方向 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5、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简单地说,就是: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6、评估: 该实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三)讨论与二力平衡有关的问题 请学生观察课件 设问:上述物体中,哪个物体能处于静止状态?哪些物体不能?为什么? 强调:从理论上讲,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的条件是: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实际见到的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的物体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请学生后回答 教师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 请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 引导学生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投影结论 请学生思考后回答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 投影结论 投影课件 请学生小结 投影课件并请学生做练习题 教师并订正 布置作业 教后记: 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