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那些您不知道的事.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龙舟竞渡粽飘香,艾符祈蒲买雄黄
——端午,那些您不知道的事儿
一、前言: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一提到端午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吃粽子赛龙舟、缅怀屈原。2008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后,我们还会想到放假。那端午节,这个我们年年都过的日子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过去的人们究竟如果度过这特殊的一天?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体味粽香背后端午节更本真的味道,在那粽香深处探寻一些不该被忘记的文化记忆。
二、端午不只是纪念屈原(未有屈原就有端午):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1)端午为什么会被称为端午呢?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与夏至时间相邻,也称为夏节。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是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例如“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初五为端五。”五月初五,有两个五,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据说因为朱元璋出生那年的是八月,出生日又是初八,所以朱元璋的父母给朱元璋起乳名朱重八,和端午被称为“重五”有些相似。也许还可以叫做“朱八八”,“五五节”,估计嫌弃不好听也就没这么叫。尤其是“朱八八”,起不好还以为在占别人便宜。
(2)那么端午是怎么由来的呢,真的和屈原有关吗?
据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那端午为什么会和屈原联系在一起呢?大体有以下原因:
1、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连齐抗秦
(忠贞爱国、忧国忧民)
2、身受谗言、流放沅湘、《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勃然大气,浪漫豪放)
人们惜其才华、传颂楚辞、哀其不幸、敬其品格,因此,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习俗一:
习俗二:
习俗三:
纪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夫差继位,不听子胥良谋反听大宰谗言,赐子胥宝剑,自刎而死。夫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忠良。
纪念曹娥 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作辞颂扬。孝顺。 可见,端午节作为各地方的民俗节日分别加入了纪念地方历史人物的内容。但是作为全民性的民俗大节,端午则是以酷暑之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避瘟驱毒、防疫祛病活动为其主要内容的。
从“端午不只是纪念屈原(未有屈原就有端午)”这个环节我们还可以看出,端午的三大主题之一——“怀念”
再比如: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吃粽子赛龙舟你的端午不完满(端午三友与五色彩线)
端午节的习俗,不仅是吃粽子这么简单。我国各地,在端午节这一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不仅有飘香的粽叶,金色的龙舟,绿色的艾草,五彩的丝线,鲜艳的倒灾葫芦……纷繁的色彩描绘着同样的另一个端午主题——健康。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写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