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部分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第五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货币——都是货币惹的“祸”?;货币与商业周期;货币与物价水平;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货币增长与利率;预算赤字与货币政策;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的关系;;我国的货币的划分层次; 2008年4月中国货币供应量 (单位:亿元);一、货币政策的概念、特征、任务和内容;2. 货币政策的特征;3. 货币政策的任务;二、货币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 ;(一)1930年以前,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即“稳定金融”或“稳定币值及汇价”。;(二)1930年—1950年以前,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由单一转向双重,既由单一的稳定金融转向“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三)1950年—1976年以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由双重目标发展到了多重目标阶段,既增加了“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系图 ;第六章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四)国际收支均衡
1. 国际收支的概念: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引起的全部货币收支。
2. 国际收支均衡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或逆差。
3. 国际收支均衡的衡量标准
主要是看自主性交易是否均衡,是否需要调节性交易加以补充。(自主性交易是指:出于自主性动机而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劳务的输出与输入、无报酬的转让、收益的转移、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减等;调节性交易是指:为调节调节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差额而进行的交易如分期付款、国际间的商业信用、动用外汇储备等)
;
;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研究了英国1861年—1957年近10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一般来说,在失业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应当扩张信用,降低市场利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就业,但是,随着信用规模的扩大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又会导致物价的上涨,甚至产生通货膨胀;同理,在物价上涨时,中央银行紧缩信用,又会增加失业。
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既不可能选择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也不可能选择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只能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相机抉择。
; (二)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
1. 一般来说,要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需要引进外资(特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但这样一来又会造成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差额。
2. 当国内经济衰退时,通常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但这又可能由于国外物资、劳务输入的增加以及国内的通货膨胀,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
3.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一般要提高利率、贬值本币、减少进口等压缩过内总需求,但这又会带来国内经济的衰退。
;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寻找四大目标的均衡,结合一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状况在这四大目标之间相机抉择;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四大目标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要理解四者之间的对立面,更要寻求和把握四者之间的统一面。;三、 确定货币政策目标的依据和思路;;;;;;第七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引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后,货币政策实施过程通常就被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静态和动态含义;(二)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一般原则;2、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二、中介指标的种类;可测性 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及其结构。因此,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及时收集这些利率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可控性 尽管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市场利率,但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松紧状况和一定时期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或通过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市场利率,这样也可以间接调控市场利率。
相关性 是观察经济周期各阶段转换的“指示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经济繁荣而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时,市场利率就会上升;当经济出现萧条时,市场利率就会下降。
;(二)货币供应量
是整个社会的货币存量,可用作购买商品劳务的货币总额。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构成货币的各类形式其流动性不一样,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可测性
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银行金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