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0年尹稚院长致辞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pdf

发布:2015-09-12约1.25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尹稚院长致辞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年 01月 02 日 结合自己的实践、结合企业的发展、结合这个行业的特点,今天我想谈十二个问题。这 十二个问题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以后企业的高管层面对这个企业、这支队伍今后如何发展的 治院方针的一些思考。 一、 以趋势、潮流诱导人 这里的人指自己,也包括针对的工作对象,中国古人讲,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吴良 镛先生反复讲的城市规划的十六字箴言,第一条就是审时度势。接下来还有因地制宜、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一条实际上对很多的学生出身参与到社会实践的人来讲,是经历 从课堂到社会的最首要转变,如果说过去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更多的强调向祖师爷去学,向经 典去学的话,那么进入实践这个圈层以后,更多的是向实践去学。实践中就会有时事变迁、 态势流转,从经典知识与时事的关系来看,如果你经典的东西基础不好的话,就缺乏一个吸 收的平台;如果对时势问题缺乏认识的话,就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尤其中国现在 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对国内国际形势的认知和把握,在我们这个行业中变得越来越重 要。同济这次为什么会如此惨败,第一条就犯了这个错误,产业评价还停留在传统的第二产 业发展阶段。如果对国际的变化、对前沿领域的一些东西没有一个及时的把握的话,做出来 的项目很难会有新意,做学问出身的人很容易将非常鲜活的东西变成教科书上的,用教科书 上的东西去印证非常前沿性的项目,同济六个教授、十二个博士生做这个项目,不能说他们 不熟悉经典,经典性的东西罗列了不少,但一无所用。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精神的理解应该更专业化:了解这个行业以及与这个 行业所研究问题相关的国内国际态势的变化,潮流的变化应该成为你作为职业规划师后学 习的一个重点,同时这也是立院的关键。我记得在建院之初,我提过本院十六字方针中以 学兴产中的学不仅仅是大学课本上念的那些知识,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学包括 了对经典知识的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熟练、对时事的了解和对潮流的辨析。如果离开这些, 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周而复始地、低水平重复的做大量项目。如果两年前的说明书与两年后 的说明书内容差不多,那么这个院是没有前途的。 二、 以科学的论证说服人 有人讲城市规划是三分业务,七分政治,或者讲是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因为它是 在做人的工作,否则你技术再好没有意义,不会被采纳,说白了,钱不是你投的,权力也不 在你手上,你凭什么去拿到你的价值?凭的是科学。 从国际咨询业发展的态势来看,这个行业应恪守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客观、严谨、中立 ,归纳在一起,意味着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如果你是作为一个规划师,通篇的文本与报告 讲的是政治家的话语,那显然就没有任何价值,这是这次我参与的评审会上投标单位犯的第 二大错误,与其说它是一个科学文本,还不如说是一个政府工作报告的翻版。规划界一个很 恶劣的气习就是象政府一样说话,什么一条轴线、三个节点、八个中心、九个…… 的归纳,它在科学上有什么意义?在景观环境学上有什么意义?在城市艺术上有什么意义? 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去论证的话,是毫无价值的口号。 我感觉到这样的错误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是有苗头的。作为一个职业人员做事,专业人员 做事,这条路显然是不能走的,应该用科学的方法论使人信服,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诱导别人 的逻辑,用具体科学的方法来论证事物的真伪,这里很集中反映了一种精神,即理性的精神。 在我念建筑学的时候就很崇尚理性建筑。你要做到用科学的论证来说服人,很坦率的讲,城 市规划涉及学科背景众多,任何一个背景出身的规划师都不可能在学校中完整地体会其中 的科学性的含义。这个院的高层、技术骨干都不是学校教出来的,是在战斗里成长起来的, 是在实践当中打出来的,更多的东西是从实践中学出来的。在工作以后仍然要维持一种比 较良好的学习心态,不断的自我补充,因为城市规划这行业学科背景非常复杂多变,面对 的问题不一样,涉及的学科可能差距非常大,支撑城市规划的结论的背景理论多样化。我们 在建筑学院组织过教育改革,你算下来,如果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知识方方面面作为课程来 讲的话,至少需要在学校念二十年,那么我们四、五年,六、七年就毕业了,从事这个行业 显然只有知识是不够的,距离真正做到以科学的论证说服人差得很远。这一点大家无论从 思想上、深度上都应该是高度重视的,这涉及到一个不断学习的问题。 一个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过去这个规划院是一个平板结构,从院 长到基本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在一个层面开展工作,因为当时规模小,没有必要划分那么细 致,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