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2.ppt

发布:2017-03-17约2.77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监测血糖的频率 口服降糖药:每周2~4次(空腹和餐后) 就诊前监测1天五点血糖 短期强化治疗:每周3天,每天5~7点血糖 餐时配对血糖监测:空腹配早餐后2小时 午餐前配午餐后2小时 晚餐前配晚餐后2小时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糖尿病中心 张海文 影响血糖的因素 饮食不规律,吃含糖量高的食物 精神紧张、情绪变化、失眠等 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 剧烈强刺激的运动或运动量减少 忘记服药或药量不足 合并其他疾病,特别是感染 手术、外伤、妊娠等应激状态 监测血糖常见的误区 重视监测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 监测餐后血糖 未正常饮食,正常服药 认为尿糖阴性,则血糖控制良好 空腹血糖 早餐前血糖(指早6~7点的血糖) 正常值: 5.6mmol/L以下 临床意义:体现胰岛β细胞的残存功能控制夜间及凌晨血糖升高(黎明现象)的能力。 午餐、晚餐、睡觉前血糖 临床意义:餐前血糖一般体现正常人血糖的最低值,控制良好糖尿病病人血糖的最低值。 午餐、晚餐、睡觉后血糖 临床意义:餐后1小时血糖最高,β细胞分泌胰岛素最多,至2小时恢复到空腹水平,即7.8mmol/L以下。 餐后2小时血糖也可筛查糖尿病,若≥11.1mmol/L,即可诊断。 夜间血糖 临床意义:夜间睡觉时是机体代谢最低的时候,即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最低、最平稳的时候。糖尿病病人如果夜间血糖控制得好,夜间血糖也应是最低的。 随机血糖 临床意义:很多情况对血糖有影响,比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剧烈运动、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捕捉特殊情况下是否血糖的影响情况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随时调整治疗依据。 注意事项 1.餐后2小时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算时间 2.既然体现治疗效果,故验血日吃饭、运动、用 药、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与平常一样 3.正规监测应三餐后都需要监测,因为每次餐后血糖都不相同,一次餐后血糖不能代表其他餐 后的血糖。 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为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产物,与血糖浓度成正相关,可反映采血前4-12周血糖的总水平,以弥补即刻血糖只反映瞬时血糖的不足。可每3-6月监测一次。糖尿病人应控制在6.5%以下。 保持合理体重 肥胖患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降低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过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易于合并其他疾病,特别易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甚至可合并糖尿病性肌萎缩。 体 重 计算体重指数 体重(公斤) 体重指数 = ———————— (BMI) 身高2(米) BMI18.5 体重过轻 BMI=18.5-23.9 正常 BMI=24-27.9 超重 BMI≥28 肥胖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控制指标 理想 良好 差 血浆葡萄糖 (mmol/L)空腹 4.4-6.1 ≤ 7.0 7.0 非空腹 4.4-8.0 ≤ 10.0 10.0 糖化血红蛋白(%) 6.5 6.5-7.5 7.5 血压(mmHg) 130/80 130/8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