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历史文献学02.ppt

发布:2017-07-08约5.52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历史文献学 Studies of Chinese Historical Philology 主讲:金生杨 教授 电话 Email:jinsyang74@163.com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聚散(藏书史) 第二节 历史文献的散佚 一、典籍屡遭厄运 (一)隋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总结为“五厄” 秦始皇34年(BC213年)焚书; 西汉末年王莽之乱,宫室图书并从焚毁; 东汉末年,献帝移都,董卓之乱,典籍荡然无存; 西晋秘阁藏书尽毁于“惠怀之乱”(291-306年) 南北朝时永嘉乱后(307年),一毁于“侯景之乱”,再毁于周师入郢,梁元帝焚书。 (二)明胡应麟《论历代书籍存亡》总结“十厄” “书自六朝之后,复有五厄”,“通前为十厄”: 6. 隋朝藏书盛于开皇,毁于杨广之手; 7. 唐朝藏书盛于开元,毁于“安史之乱”; 8. 唐后期,肃、代二宗纠集图书,毁于“黄巢之乱”; 9. 北宋图书毁于“靖康之乱”; 10.南宋图书毁于宋元易代战争 。 (三)胡应麟之後的图书八厄 明末李自成起义,内阁秘府所藏典籍,“付之一炬”; 清朝焚书。清廷大兴文字狱,又借修《四库全书》之名,大肆焚毁许多不利于满清统治的书籍; 嘉庆宫火。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昭仁殿被焚,天禄琳琅所藏四百余种宋元抄校善本荡然无存。 太平天国起义,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被焚,文澜阁被推倒,《四库全书》流失。东南各省新旧文献大都被毁,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受损严重。 1860年,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及味腴书屋《四库全书荟要》等毁于一旦,京城其他图书损失无法计算。 6.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东交民巷存放《永乐大典》的敬一亭被毁,绝大部分为兵火所焚。此外还有《四库全书》底本、“四库存目”书及各种文献档案等。 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三光”政策。商务印书馆资料室上海涵芬楼被炸毁。 8.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民间藏书及字画,大多被没收、烧毁或送造纸厂化成纸浆,公私古籍被抄焚者不胜枚举。 二、典籍散佚的原因 有形的摧毁、无形的摧毁;人为的(有意识、无意识)、自然的 破坏性文化政策和措施 战争和动乱(农民起义、侵略战争、内乱等) 保管不善,水、火、虫、鼠等自然灾害 重德轻艺、以新掩旧、重文词轻朴学、因人废言、视图书为奇货不轻意示人、不提倡、质量低劣、应运而生、不受重视、篇幅冗长而重复、地方偏远又交通不畅、作者声名不著等 从历代文献的聚散看,国家的治乱兴衰与历史文献时聚散存亡有着密切的联系。图书盛聚的形成往往在国家统一强盛和统治者加以重视之时。 此外,许多学者的努力也不可抹杀。由公流向私,又由私汇聚为公,在公私之间的流动传承,使许多古籍得以保存。 第三章 文献载体及书籍装帧 汉字演变史 一、古文字阶段(商——秦)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 甲骨文—— 金 文——籀文(大篆)—小篆 二、隶楷阶段(汉——现代) 隶书——草书——新隶体——行书——楷书 总体表现为由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 制作方式 主要是指文献的记录方式。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是铸刻和笔墨书写形式,甲骨、金石用铸刻,简帛和纸都是用笔书写。 印刷术之后,主要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在唐初(武则天时期)已发明,活字印刷起源于北宋毕昇。近代机器印刷传入后成为主要印刷方式, 扬州广陵书社是现存唯一用传统印刷汉文典籍的出版社。 德格印经院 一、甲骨 (一)甲骨的发现:1899年,王懿荣(命运衷爱那些有好奇心并且有准备的人) (二)甲骨的研究(甲骨四堂):罗雪堂振玉、王观堂国维、董彦堂卓宾、郭鼎堂沫若 (三)甲骨的制作 1.整治 2.钻凿 3.命辞4.施灼 5.刻辞 殷商甲骨 二、金石 (一)金:青铜器 罗振玉《愙斋集古录序》卷首云: 金石文字者,古载籍之权舆也。古者大事勒之鼎彝,故彝器文字,三代之载籍也。唐以前无雕板,而周秦两汉有金石刻,故周秦两汉之金石刻,雕板以前之载籍也。载籍愈远,传世愈罕,故古彝器之视碑版为尤重焉。 1.青铜器来历甚早 《左传》宣公三年: “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2.铸造青铜器的原因:(1)记载祭祀祖先和祭祀对象的,属于祭器;(2)纪念性的旌器、分器;(3)记载契约、盟誓、裁判的铭文;(4)具有教训性质的训诰、箴言性质的铭文;(5)铸造青铜器的工匠刻上自己的名字。《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3.青铜器在三代时是极为重要的器物 《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