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1讲 转移性支出.ppt

发布:2017-05-30约7.28千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社会保障的内容。 2.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 3.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4.简述财政补贴及其分类。 5.请自行查阅资料,谈谈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6章 转移性支出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规模 按亚行专家组(2001)估计 采用人均收入贫困指标,1998年城镇贫困人口1 470万,贫困率为4.73%; 采用人均支出贫困指标,1998年城镇贫困人口3 707万,贫困率为11.87%。 按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人口估计 截至2003年3月31日,为2 140.3 万。 中国贫困人口规模 按国际贫困线标准——1美元/天·人,贫困人口总量约为15 000-21 000万人; 贫困率约在11%-17%之间 农村反贫困计划 中国反贫困进程 1978-1985年间,主要借助经济增长推进; 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农村反贫困计划 中国农村扶贫支出计划:表11-3 扶贫贷款 发展资金 以工代赈 表11-3 农村扶贫支出计划(1986-2000年) 单位:亿元 年份 总计 扶贫贷款 以工代赈 发展资金 1986 42 23 9 10 1987 42 23 9 10 1988 39 29 0 10 1989 41 30 1 10 1990 46 30 6 10 1991 63 35 18 10 1992 67 41 16 10 续表 1993 76 35 30 11 1994 97 45 40 12 1995 98 45 40 13 1996 108 55 40 13 1997 153 85 40 28 1998 183 100 50 33 1999 258 150 65 43 2000 264.5 148.5 69 47 合计 1313 726 364 223 扶贫贷款 最大的农村扶贫项目; 资金投向 种植业 养殖业 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 发展进程 早期:信贷到户 1990年代初期,支持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 农户小额信贷:指是由金融机构实施的、以农户的信用为基础、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 发展资金(财政扶贫资金) 资金投向 贫困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改变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条件项目。 资金使用状况 缺乏系统评估; 可能存在一系列问题。 以工代赈 资金投向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项目逐渐多样化。 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较重要作用 为经济增长创造了物质基础 ; 为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机会; 缓解贫困人口的食物短缺问题。 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重点 战略定位:解决温饱问题→缩小发展差距 工作重点 整村推进扶贫计划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 产业化扶贫 城市反贫困计划 城市贫困问题的大量出现 直到1990年代初期,城镇贫困的严重性都远远小于农村; 1994年以后,国有部门的大幅缩减,导致大规模的城镇失业问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7年8月,经试点推广之后,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制度正式确立;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图6-3 图11-3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1997—2006年)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运作 以收入调查(means-tested)为基础; 采取补差机制 给付方式 ⊙一般采取现金救助方式; ⊙有些地区实行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相结合的方式。 表11-4 我国城市低保财政支出、保障标准与保障水平 (1997—2006年) 年 份 财政支出(亿元) 保障平均标准/元(人·月) 人均保障水平/元(人·月) 1997 11.5 — — 1998 12 — — 1999 18.7 — — 2000 28.6 — — 2001 54.2 — — 2002 108.7 52 — 2003 153 59 — 2004 172.7 65 152 2005 191.9 72.3 156 2006 224.2 83.6 169.6 4.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性功能 经济性功能 社会补偿功能 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公平功能 调节投融资功能 平衡需求功能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 保护和配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