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感觉功能评定讲述.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感觉功能的评定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
何志江
1.掌握躯体感觉的分类、感觉的体表分布、感觉的评定法;
2.掌握深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3.熟悉感觉的定位诊断、检查注意事项;
4.了解感觉评定的目的。
1.感觉的定义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分类
躯体感觉: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
内脏感觉:饥渴、饱胀、窒息、疲劳、便意、恶心、疼痛
3.感觉的作用
给人体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躯体感觉
浅感觉
触-压觉
压觉
触觉
温度觉
热觉
冷觉
痛觉
深感觉
本体感觉
位置觉
运动觉
躯体和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
痛觉
6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
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感受器
换能作用
神经冲动
传导路
丘脑大脑皮层
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定义:
sensory receptor:指生物体内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sense organ=感受细胞+附属结构
特殊感觉器官:头部
(眼、耳、鼻、舌等)
人体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剌激,并将转变为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内不同神经元链自周围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最后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这些途经称为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包括本体感觉(深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和压觉(浅感觉),视觉,听觉,平衡觉、味觉和嗅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可总结为三级传导,二次接替,一次交叉,对侧管理。具体的特点有:
通路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在脊髓后角或脑干的脑神经感觉核中;二级纤维在脊髓或脑干交叉;第三级神经元在间脑;第三级纤维都经内囊上传至大脑感觉中枢。
【浅感觉】
定义:皮肤及粘膜的触觉、痛觉、温度觉和压觉。此类感觉是受外在环境的理化刺激而产生。
传导路径: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皮肤浅感受器
经脊神经
周围支
脊神经节
①
脊髓后角固有核
痛温觉纤维经后根外侧部粗触、压觉纤维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
中枢支
②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
粗触、压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痛温觉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经内囊后肢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③
浅感觉: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躯干四肢皮肤感受器
周围突
脊N
第一级N元
脊N节
中枢突
后根外侧部
背外侧束中上升1-2节段
第二级N元
交叉
白质前连合
第三级N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投射纤维
丘脑上辐射(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大脑皮质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系
对
侧
脊髓 I、V、VII、VIII层
中脑
脊髓
延髓
脑桥
【深感觉】
定义:深部组织的感觉,包括运动觉、震动觉、位置觉,又名本体感觉。此类感觉是由于体内肌肉收缩,刺激了本体感受器而产生的感觉。
传导路径:躯干四肢的深感觉传导通路
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
肌、肌腱、关节、骨膜的深部感受器
躯干
四肢
周围支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中枢支
经后根内侧部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楔束
延髓薄束核、楔束核
①
②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
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
内弓状纤维
经内囊后肢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③
深感觉: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皮肤感受器
周围突
脊N
第一级N元
脊N节
中枢突
后根内侧部
薄束、楔束
第二级N元
薄束核、楔束核
交叉
丘系交叉
第三级N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投射纤维
丘脑上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大脑皮质
内侧丘系
对
侧
(内囊后肢)
S5
C8
T4
L3
延髓
脑桥
中脑
【复合感觉】
定义:也称皮质感觉,顶叶皮质对上述各种感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包括:
皮肤定位感觉
两点辨别感觉
体表图形感觉
实体辨别觉
1.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在神经节
第二级在脊髓或脑干
第三级在丘脑腹后核
2.交叉上行:
第二级N元的轴突交叉
3.经过内囊
感受器
周围突
第一级N元
中枢突
第二级N元
交叉
第三级N元
投射纤维
大脑皮质
对
侧
1.各级神经元不同
2.交叉平面不同
3.经过内囊部位不同
感受器
周围突
第一级N元
中枢突
第二级N元
交叉
第三级N元
投射纤维
大脑皮质
对
侧
顶盖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网状脊髓前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