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四川省华蓥市明月镇小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0 口技.doc

发布:2017-11-22约2.2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 题 课时 两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积累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上册接触和学习,已对文言文学习有一些浅显的学习思路,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本课是初一阶段最长的要求要背诵的文章,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培养语感和帮组理解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应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法指导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结合课后习题理解内容,圈点勾画,同学间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导——语言激趣,导入新课 二、查——检查预习 三、读——读准字音、节奏 四、译——正确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五、析——感知内容、把握主题。 六、拓——拓展延伸。 七、积——积累重点词句。 1. 同学们,口技是一种传统技艺,表演者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同时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仿出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在林嗣环的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1、关于口技你知道多少? 2、走进作者。 1、读准字音。 大屏幕出示字音题。 2、读出节奏。 大屏幕出示节奏题。 3、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 4、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1、学生自由翻译课文,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借组注释和工具书。 2、出示一些重点字词句。 3、引导学生解决不能解决的字词句。 1、理清文章结构。 2、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大屏幕出示) 4、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口技者善口技呢? 5、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总结归纳。 大屏幕出示中考链接题。 1、课后自己积累课文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滨完成课后习题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词,写在积累本上。 2、背诵并翻译课文。 1.认真听完,小声议论。对课文内容充满好奇。 1、谈有关口技的知识。 2、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1、将音注在书的相应位置。 2、画出节奏。 3、认真倾听,并纠正刚才所做习题。 4、学生齐读课文。 1、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翻译。 2、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3、选取自己能解决的字词句讲解。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2、回答“善” 3、四人一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 4、学生讨论回答。 抽几个学生代表发言。 回答空格内容。 学生抢答习题。 1、课后完成在积累本上。 2、自主背诵 1.有学生能模仿简单的声音。 1、能交流关于口技的一些内容。 2、能交流关于作者和《虞初新志》的相关知识。 1、能借助注释和资料书完成相应习题。 2、学生被带入描写的情境当中。 3、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能准确把握字音和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1、都积极疏通意,并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2、学生间能自行解决疑难字词句。 1、学生能自己理清,并全班交流明确。 2、能准确地回答。 3、讨论完成表格。 4、能探讨出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 准确回答。 能完成80%的习题。 1、能总结归纳。 1.如果有口技方面的影像资料播放给学生看。 教师补充交流遗漏较重要的知识。 1、重点讲解需要注意的几个生字词和节奏。 2、提示纠正注意的地方。 学生不能交流的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解决。特别讲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乳、绝、指、会、妙等)翻译方法中的“补”。{本课中需要补大量的量词,如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1、教师可以按照“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2、教师巡视加入讨论中,引导学生完成。 3、将问题分成:课文2、3、4段哪些句子是描写模拟的声音,哪些是些听众的反映?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描写?(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交代道具,有什么作用。 不能完成的学生组内讨论后回答。 板书设计 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