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细菌性 肝脓肿 的 临床护理.doc

发布:2018-01-28约1.89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细菌性 肝脓肿 的 临床护理 赵淑艳 周维玲 (七台河市七煤集团医疗中心新兴医院 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255-01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护理。 方法 介绍细菌性肝脓肿的术前护理、术后护理。 结论 效果明显。 【关键词】 细菌性肝脓肿 肝脓肿属于外科临床常见的肝脏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本节只讨论常见的细菌性肝脓肿。因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形成的肝脓肿化脓性病灶称为细菌性肝脓肿,也称为化脓性肝脓肿。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各种综合治疗方法的开展,其治愈率明显上升。 化脓性细菌侵人肝脏后,正常肝脏在巨噬细胞作用下不发生脓肿。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在组织中发生炎症,形成脓肿。血源性感染通常为多发性,胆源性感染脓肿为多发性且与胆管相通。肝脓肿形成发展过程中,大量细菌毒素被吸收而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形成膈下脓肿、腹膜炎。 1 病因 (1)胆道系统感染 是最主要的细菌入侵途径。在胆道系统感染时细菌沿胆管上行,是肝脓肿的常见原因。 (2)门脉系统感染 如坏疽性阑尾炎、化脓性盆腔炎、脐炎等均可引起门静脉属支的炎症。脱落的脓毒栓子经门静脉侵入肝脏形成脓肿。 ①肝动脉途径:身体任何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均可经血循环由肝动脉入侵肝脏。 ②肝脏邻近器官感染的蔓延:如化脓性胆管炎、膈下脓肿、消化道穿孔等。 ③肝外伤或肝手术后继发感染。 ④医源性感染:如PTC、ERCP等操作,可能将细菌带入肝脏。 2 症状 (1)寒战、高热 (2)肝区疼痛 (3)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4)乏力 3 体征 (1)肝脏肿大 (2)压痛 (3)腹水:因门静脉循环受阻、肝功能异常、血浆白蛋白降低等 (4)黄疸 4 治疗 4.1原则 (1)大剂量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2)及时处理原发灶 (3)全身支持疗法 (4)对症处理 4.2手术方式 (1)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 (2)B超、CT引导下的脓肿穿刺引流:适用于较小的、脓液稀薄的细菌性肝脓肿 (3)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动脉区域灌注:在B超、CT无创检查方法仍难以诊断时可采用此方法,并同时留置经股动脉肝动脉插管,由动脉置管处持续泵人抗生素,使抗生素直接到达脓肿部位,达到治疗效果 (4)腹腔镜脓肿引流术 (5)经腹腔切开引流术 5 护理要点 5.1术前护理 (1)术前准备:同胆道疾病手术期常规护理。 (2)心理护理。 (3)症状护理:观察腹部体征、记录出入量、生命体征。高热时及时遵医嘱补充水和电解质。乏力的病人应注意安全,在补足入量的同时防止外伤发生。遵医嘱及时使用止痛剂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5.2术后护理 (1)全麻术后护理: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严密观察、记录生命体征,严格记录出入量,保证病人安全加床挡。 (2)全身支持疗法:遵照医嘱输注水和电解质、营养液,必要时输注小量血液和血浆等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增加肌体抵抗能力。 (3)观察伤口渗出物的性质、颜色、味道、量并记录。 (4)注意倾听病人主诉,特别是腹痛、腹胀的性质,及时通知医生。 (5)引流管的护理: ①经皮肝穿刺脓肿置管引流术后的第2日或数日起,即可用等渗盐水(或加抗菌药物)缓慢冲洗脓腔和注入抗菌药物。待冲洗液变清澈,B超检查脓腔直径小于2 cm,即可拔管。 ②切开引流者应注意妥善隔离保护腹腔和周围脏器,避免脓液污染,保持脓腔内安置的多孔引流管通畅。固定牢固,勿扭曲、打折、脱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