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细菌性痢疾儿科治疗.doc

发布:2018-01-28约5.4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细菌性痢疾儿科治疗 郭慧彬 (大兴安岭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165000) 【中图分类号】R7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234-03 【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 儿科 治疗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可分为普遍、中毒、慢性3型。 (1)普通型 一般有高热,病初可有1次惊厥,但可低热或无热。便脓血、黏冻或黏液,伴腹痛与里急后重。轻症及乳儿大便可似一般腹泻。 (2)中毒型 多见于3~7岁小儿,中毒症状常先于肠道症状数小时,也有在较轻腹泻数日后突然变化者。一般高热在40℃上下,可有意识障碍与惊厥,面灰肢冷,脉数,血压正常或稍低(中毒性休克前期)。重者体温40℃以上,昏迷或浅昏迷,惊厥频发,可伴血压下降、青紫、皮肤花纹等严重循环衰竭(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征象。上述症状突发及迅速发展者称暴发型。 (3)慢性型  多因治疗不彻底,或合并营养不良及肠寄生虫病。有2种表现: 1)迁延型 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或虽仅有肠道功能紊乱而大便反复培养阳性者。 2)慢性型急性发作 即症状时好时坏的长过程中出现急性症状,大便培养出与过去相同的菌型。 2、实验室检查 (1)大便镜查见成堆脓细胞或红、白细胞及吞噬细胞。 (2)大便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3)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诊断要点] 1、疑似病例 腹泻,有脓血便或黏液或水样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症状,难以除外其他原因腹泻者。 2、确诊病例 (1)急性菌痢 1)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他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有压痛。 2)粪便镜检白细胞(脓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15个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红细胞。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 实验确诊:具备1)、3)。 (2)急性中毒型菌痢(见附) (3)慢性菌痢 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2)粪便有黏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 [治疗方法]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油腻,恢复阶段改为软食或普食。高热者应用安乃近10 mg/(kg?次)退热或物理降温、呕吐或频繁腹泻者宜补液。 (2)病原治疗 痢疾杆菌易产生多重耐药菌株,宜根据当地当时细菌药敏试验及病情轻重,选用1~2种抗生素治疗,疗程7日。 1)增效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剂量50 mg/(kgmiddot;d),分2次服。 2)多黏菌素B 4万U/(kgmiddot;d),分4次服。 3)卡那霉素注射液 40 mg/(kgmiddot;d),分4次口服。 4)氟哌酸或氟嗪酸10~15 mg/(kgmiddot;d),分2~3次服。 5)氨苄青霉素100 mg/(kgmiddot;d),分2次,静脉滴注。 6)丁胺卡那霉素8~15 mg/(kgmiddot;d),分2次口服。 (3)中草药 葛根芩连汤、胃苓汤、白头翁汤、芍药汤等方剂加减,可根据病情选1种,疗程7~10日。 2、急性中毒型菌痢(见附) 3、慢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劳累,进食易消化食物,并治疗合并症。 (2)抗生素治疗 1)根据以往治疗史或药敏试验,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敏感药物,疗程10~14日。 2)保留灌肠 使药物直接接触病变部位,起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