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讲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直击2013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够以某区域为例(例如:东北农业区、西北农业区、西南立体农业区等)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地理条件之——气候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地形条件 地形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土壤条件 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地理条件之——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可为农业提供大量生产资料 珠三角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 东北的农、林、牧的发展条件如何? 1.读表4.2,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人均耕地多,粮食总产量高、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东北单产低:耕地面积大,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少;加之秋涝、冻害等灾害;只能一年一熟。 长三角单产高:人口稠密,农业历史悠久;精耕细作;农田设施完善;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荒)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培育良种、改进耕作技术、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确保稳产高产。 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阅读表4.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白貉 农业发展方向之—— 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方向之—— 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核心:森林资源保护 方法: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目的: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土流失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经济层面 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 延长产业链,吸纳剩余劳动力 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促进工农科商一体化进程 社会层面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扩大就业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农业发展方向 之—— 平原区农业 发展方向 黑貉 * * 湛江二中 高三地理组 王锋 方法指引: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方法 发展条件(自然、社会经济) 发展特点、布局 存在的问题 今后的发展方向 如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农业区位选择(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自然条件 热量 光照 降水 地形 土壤 水源 气候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交通 政策 劳动力 生产习惯 工业机械 科技 东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及内蒙古自治区________。 黑龙江 辽宁 吉林 东部 东北地区 1、范围: 50° 40° 2、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120° 130° 冬冷夏暖,雨热同期 降水量:300mm~1000mm 改造程度: 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温变化特点: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分东西差异大 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 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积温可达3600℃,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积温1000-3600℃,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 水稻、甜菜、亚麻等春播作物 积温为1000℃左右, 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南部(暖温带) 中部(中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 山地(寒温带)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 (2)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与我国主要农业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的劣势,但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劣势:热量不足,作物品种少,只能种植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一年一熟;冬季长而寒冷,牲畜缺少饲料。 优势:冬季休耕利于土壤积肥;春季积雪融化,缓解春旱,利于春播。 合作探究: 3、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农忙季节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合作探究: 辽河平原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西部高原 主要地形 山地 (3大山脉) 平原 (3大平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