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剖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作者档案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农人告余以春及 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或棹孤舟 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之情 容膝:动词作名词,简陋的小屋 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文言虚词:以、而、之、兮、来 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一生钟情的文化而飘然跳湖;……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能固守自我的神圣领地。 ? 表达效果:作者在此处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今是而昨非”,前后对比,鲜明有力,“迷途其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又溢于言表。 表达效果:前两句对仗工整,语句精练,抑扬顿挫,颇有韵味,且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在回家途中愉悦畅快的心情表现得真切动人。后两句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 1.译文: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2.译文: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3.译文: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虽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步,兴味无穷,已成为了一种乐趣。 表达效果:“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所居之狭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表达效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陶渊明诗文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句大加赞誉:“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卷上)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4.译文: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关于“辞” 汉人将两者称为辞赋,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 本文是一篇辞赋。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叫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辞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