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南京市交通变革.doc

发布:2019-03-13约5.18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08100426 朱雅薇 朱雅薇 第 PAGE \* MERGEFORMAT 页 共 NUMPAGES \* MERGEFORMAT 页 南京审计学院课程论文 点击南京—— 从城市交通发展看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 班 级: 08级汉语4班 学 号: 姓 名: 朱雅薇 专 业: 对外汉语 二零一零年六月 前言 曾几何时,“三转一响”流行于大街小巷,所谓“三转一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大凡一个家庭备齐了这三样,便可以称为“小康”(当时并没有这个词),便会被人投以羡慕的眼光。 细数这四大件:手表通常是姑娘结婚时的嫁妆,和现在人戴手表一样,既可告诉时间更是高品生活的体现;南京人挎一只“钟山牌”机械表,显摆劲儿应该不亚于现在着一只“劳力士”;缝纫机来源于传统男耕女织思想,家里的缝纫机让女人做裁缝供家里人穿得暖、穿得“潮”,尤其是孩子成群的家庭,“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的工作为家庭省出很大一部分资源;收音机丰富了娱乐方式,相当于现在的小资生活了。 自行车是中上层人结婚必备的物件,不过名牌自行车是很少见的,据说,能骑一辆“凤凰”或“永久”在大街上闲逛,和现在开辆奔驰去菜场的心情是一样的。自行车成为人们节省体力,提高效率的重要一步,计划放开后也逐渐兴盛,勘称南京交通发展第一步。 70年代南京交通: 交通地图: 这是一张南京市70年代的打通南北,联系东西,外加一环的城市道路系统已基本形成。其中城西干道(虎踞路)已经建成,城东干道(龙蟠路)已建成了中央门至太平门段,这两条道路成了分担市区南北交通的辅助干线。建宁路连接龙蟠路,北京西路连接北京东路,汉中路连接中山东路,以及集庆门大街四条大道构成了当时南京城市道路系统的纬线框架。在图中右下角附图中可见当时的南京对外交通也有较大发展,主要完成了宁芜铁路市内线的技术改造,路线外绕到了南岔路口、板桥一带。 过江大桥:1978年末,南京长江大桥投入使用10年,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8米,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 公交:1978年末,南京市公交淘汰了所有的进口旧车,将新产的“解放”牌车投入运营车,共523辆,线路48条,年行驶总里程4095万公里,年客运总量44123万人次。 无轨电车:无轨电车103辆,行31路、32路、33路、35路四条线路,在新街口、山西路、中山路、中央门这些繁华地段承担重要运输任务。 80年代南京交通: 交通地图: 1983年,南京市规划部门编制了南京市的第一部《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并报经国务院批准。从此,南京的城市建设走上了以规划为引导的科学发展道路。当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南京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为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扩大区域影响,南京首先加强了对外交通建设。从1987年由南京市测绘院编制的《南京市地图》上,我们已经能发现初见成效的、呈放射状的南京对外交通格局。城市的建成区范围也有所扩大,市区用地范围已包括了六城区及栖霞、雨花台两个近郊区与城区相接的西北部地区。城市形态总体上呈现出了圈层式的城镇群体结构,从市区到农村可见市—郊—城—乡—镇的组合形式。 公交:1980年至1987年,南京市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兴建多座公交停车场,车辆年增长率达10%,至1987年末车辆增至1117辆。 无轨电车:由于使用年限长,无轨电车质量下降,经常会出现电线下坠,造成无轨电车无法运营、耽误人生活拥堵交通的现象,使用率逐渐降低。 90年代南京交通 交通地图: 南京老城的改造已初见成效。以鼓楼—新街口为轴心,约2公里半径的椭圆形核心地带已基本建成。核心区内路网清晰,城市功能齐全,主要由党、政、军机关,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商业设施和高档居住区组成。中山路成为全市的文化、金融、贸易、商业中心大街。核心区外围3至4公里半径的环带地区,则主要形成了以机械加工、纺织等为主的工业区和新型居住区。再往外,则形成了以铁路、仓库、港口等重要的客、货运输集散地,是市区对外的交通枢纽。中央门、太平门、中山门、光华门、江东门等九个城门外地区则主要以充实配套建设为主。从图中我们可知这些地区主要采用了成街、成坊的分片配套方式建设,而对绿地、庭园、操场和滨河空地等则尽量保持了不变。市内交通已基本建成了经三纬八的主要干道网,网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