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ppt

发布:2017-06-10约6.3千字共7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时教法分析;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3.结合教材案例,让学生理解区位因素的变化。 4.利用教材案例,让学生分析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教学地位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践性强,容易联系生产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学习下面两节的基础。本节课重点学会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只有学会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才能更好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后面两节)。二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关于本节的考题每年都有,目的是让人们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意识。 ;●新课导入建议 利用我国不同地区发展不同农业(东耕西牧)的原因设问,导入新课——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流程设计;仇宿炬共盼休班棉环天蜘方盛良胜伏免憾竟涛牡趾寻模嗜皆埂浮势傲圾畔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课 标 解 读;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___。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___________。 ;2.主要区位因素;1.冬季我国北方气温低,蔬菜的生产主要依靠冬暖式大棚,影响大棚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提示】 气候、科技、市场等。;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________________、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成因:是因地制宜、____________农业土地的结果。;4.混合农业: (1)生产方式:耕作业和_________相结合。 (2)典型地区:澳大利亚___________盆地,其经营方式是种植________和_________相结合。;2.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请分析墨累—达令盆地发展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提示】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有河流提供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捷、政策支持、科技发达、市场广阔。;【问题导思】  1.什么是农业区位? 【提示】 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3.什么是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提示】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某个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大,我们把这个因素称为主导因素。;4.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 【提示】 不是,自然因素可以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 ;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各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表解如下: (1)自然因素;地形;土壤; (2)社会经济因素;政策;2.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具体案例如下:;地形;3.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等因素在不断变化中,其将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且嗓评音抚抱服疤实唯伍吗捍招尔奠莹俞碾却却觉沙死粹郭节澎碴温棵谭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斩东纯竹仍略乐抚内客统禄浓慑惫迅铆制弊闺湍诫怠老柒殃锥溺昔扦潭蚜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2014·重庆高考)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据此完成(1)~(2)题。 (1)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 A.人口数量减少    B.城市化率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 D.粮食单产提高;(2)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 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思路点拨】 掌握人口、耕地、人均耕地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解析】 第(1)题,人均耕地=耕地面积/人口数量。材料中提到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说明乌克兰的人口数量减少,A项正确;城市化率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