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_省略_验和反思_以自贡彩灯制作技艺为例_邓军.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卷第 期
31 1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1 No.1
年 月
2016 2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Feb.2016
DOl:10.11965/xbe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的经验与反思
———以自贡彩灯制作技艺为例
邓 军
(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研究部,四川自贡643000 )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彩灯制作技艺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中较好地协调了生产
与保护的二元关系,形成了彩灯制作与彩灯文化市场开发互生共存的态势,是当下非物质
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代表性项目。 自贡彩灯在面向市场的生产制作中,从传统的民俗文
化资源衍生发展成为独具区域特色的彩灯文化产业和自贡灯会民俗活动,并将其融入到现
代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之中,使其制作技艺得到活态传承、发展和有效的保护。 在地方政
府、彩灯企业、制灯艺人及社会力量的合力下,通过成立管理服务机构、举办自贡灯会活动、
探索灯会展出模式、制定规章制度、开拓彩灯市场、创新制作工艺等途径, 自贡彩灯行业走
出了一条彩灯工艺传承发展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使彩灯艺术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
及市场经济之中而得到活态传承, 自贡彩灯及灯彩艺术在社会经济转型中亦获得发展的生
命力。但是,半个世纪以来的制灯和举办灯会的经验表明, 自贡彩灯曾因没能寻求到合适的
发展路径,影响到彩灯制作工艺的传承及彩灯市场的萎缩。 总结自贡彩灯的发展经验,可为
我国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借鉴,且具有重要的反思意义。
关键词: 自贡彩灯;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开发;活态传承;民俗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G124 A 1672-8580 2016 01-0086-14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回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当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
相结合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市场最为直接、现实的途径,具有极强的现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JRZ2009030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
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招标项目( ; )资助
YWHZB12-01 YWHZB14-01
作者简介:邓军,硕士,文博馆员( : )
E-mail 597410360@
86
实和理论指导意义。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06 年王文章先生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1]
指出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和原则之一 。 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生产、
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
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
[2]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 但是,因生产性保护理念出现的时间较短,围绕该理念展开
的研究及保护实践,还是一个尚未获得充分发展的新领域,缺乏理论体系及有效的操作模式,
亟需深入的理论探讨、实证研究和精细的个案分析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