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步态分析完整版本.ppt

发布:2025-04-04约9.45千字共6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下肢不等长步态双下肢长度差2.5cm时双下肢长度差4.0cm时RLA八分法是由美国加州RanchoLosAmigos康复医院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支撑前期(initialcontact)、支撑初期(loadingresponse)、支撑中期(midstance)、支撑末期(terminalstance)、摆动前期(preswing)、摆动初期(initialswing)、摆动中期(midswing)、摆动末期(termina踝关节正常步行时踝关节的跖屈、背伸运动中最大背伸发生在足跟离地,约15°,足跟离地时为最大跖屈,约20°,共35°。一个步行周期中有2次跖屈和背伸,尤其在支撑相的驱动期踝关节从跖屈位急剧变为背伸位。除屈伸运动外,踝关节还有旋转、内外翻运动。踝关节外旋8°、内旋2°,共约10°范围;外翻3°、内翻12°,共约15°范围。髋关节正常步行时髋关节屈伸运动中最大屈曲约30°(摆动相中期),最大伸展约20°(足跟离地),共约50°范围,其运动为正弦曲线,如图12-2;内收、外展运动中最大外展约6°(足跟离地)、最大内收约4°(足底着地),共约10°范围,其运动几乎是直线性变化;内外旋运动中外旋4°(足趾离地到足跟着地的摆动相)、内旋4°(从足跟着地到足跟离地的摆动相),共约8°范围,其运动呈曲轴状,从支撑相到摆动相、摆动相到支撑相过渡时产生急剧变化。膝关节正常步行时膝关节屈伸运动中最大屈曲约为65°(摆动中期)、最大伸展为0°(足跟着地),共约65°范围。在屈伸运动中,可见轻度屈伸与大范围屈伸两次(双重膝作用)。支撑相中足跟着地与足跟离地时膝关节几乎是伸展状态,支撑相的中期可见约15°的屈伸。除屈伸运动外,膝关节还有旋转运动,足跟离地时为最大外旋,约4°,摆动中期为最大内旋,约12°,共16°范围,其顺序为从足跟着地(内旋)到足底着地(内旋),以后外旋直到足跟离地正式检查前,让患者试行至自然行走方式再测试;②受试者每一次行走至少要包含6个步行周期;③如受试者步态不稳,行走中要注意监护,防止跌倒。观察法--了解病史病史是判断步态障碍的前提。步态分析前必须仔细询问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康复治疗措施等基本情况。同时要弄清诱发步态异常和改善步态的相关因素观察法--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判断步态障碍的基础。体检的重点在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肌力和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感觉(触觉/痛觉/本体感觉)、压痛、肿胀、皮肤状况(溃疡/颜色)等观察法-步态观察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前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观察法-观察分析顺序①由远端到近端,即从足、踝关节观察开始,依次评定膝关节、髋关节、骨盆及躯干;先观察矢状面,再从冠状面观察患者的行走特征;在观察一个具体关节或部位时,应将首次着地作为评定的起点②按步行周期的顺序观察③目测观察后归纳分析出原因后果观察法-观察要点观察法--注意事项①目测观察时,不仅要观察患侧下肢,亦要观察对侧下肢②行走时受试者衣着尽量要少,充分暴露下肢,以便准确观察步态特征③要注意疼痛对步态的影响④目测观察属定性分析,必要时进一步采用定量分析⑤目测观察分析步态,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观察者的观察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直接相关测量法(足印法)即让受试者在足底涂上白色粉末,然后在步行通道上(一般为4~6m)行走,用秒表记录步行时间,通过足迹测量有关步行距离和时间参数,再进行运动学分析,并根据被检查者的步态特征,为治疗师制定治疗计划和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数据临床观察的局限性⑴时间局限:单凭肉眼观察瞬间的变化情况,很难准确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部位、多环节分析。⑵空间局限:由于视觉的局限性,不可能对人的步态进行三维观察。⑶记忆局限: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长期进行步态训练的患者的变化情况进行客观和全面的对比分析。⑷思维局限:检查者的个人水平,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⑸患者的精力和体力也可能无法耐受反复的行走观察,直到检查者完成对步态的分析。㈡实验室分析定义:三维步态分析是现代实验室所采用的数字化的、高科技的步态分析系统,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于一体,是现代步态评定的必备手段。组成:①摄象机②反光标记点③测力台④表面肌电图⑤计算机分析系统行走能力的评定(1)功能性行走:有功能的行走应符合以下标准:①安全:独立行走时稳定,没有跌倒的忧虑,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