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钳夹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钳夹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郭珈宜 崔宏勋 马珑 郭艳锦(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河南洛阳 4 7 1 0 0 2 )
【摘要】目的 观察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经手法整复复位,经皮钳夹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0 例胫腓骨骨折A1( 螺旋型),A2( 斜型) 进行手法整复复位经皮钳固定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2 个月。结果 优192 例,良33 例,差5 例。结论 手法整复复位,经皮钳夹固定是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 费用低,固定可靠, 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
【关键词】 胫腓骨 骨折 钳夹 经皮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123-01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下肢损伤, 由于骨折产生的应力改变, 使许多内固定效果不理想, 加之局部缺乏软组织覆盖、血供很容易受到损伤, 因此给临床治疗造成不少困难。我院自 2000 ~ 2010 年, 应用手法整复复位、经皮钳夹固定的治疗胫腓骨骨折, 术后配合小夹板或者早期石膏外固定 , 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0 例 , 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 , 男126 例 , 女104 例 , 年龄18 ~ 55 岁 , 平均 36.5 岁,均为闭合骨折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拍摄胫腓骨全长片,骨折分型符合国际专业学会A O / A S I F 分类标准[1] 胫腓骨骨折中A1 螺旋型) 和A2( 斜型),其中A2 型的折线长度至少是胫骨直径的2 倍。
1.2 治疗方法
1.2.1 固定器材 ①经皮钳夹,由洛正器械厂生产,医用不锈钢材料,分大中小三个型号,由钳嘴和钳柄两部分组成,通过铰链轴的锁紧齿轮和锁紧螺钉来维持钳夹力, 钳柄尾部为可拆卸的长柄, 增长力臂, 加大钳夹力量,固定结束后将其去除掉 , 更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②克氏针,直径3 ~ 4mm 2 根。③平乐郭氏小夹板或者石膏。
1.2.2 操作方法
1.2.2.1 麻醉 行硬膜外麻醉或伤肢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 。
1.2.2.2 手法整复 麻醉生效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两端对抗牵引纠正短缩,术者通过手法作用于折端纠正旋转、成角及侧方移位,直至透视证实术者用拇指和食指或者中指夹持折端能保持骨折复位,或者轻度的侧方移位,必要时可用克氏针撬拨帮助复位。
1.2.2.3 经皮钳夹固定 C 型臂 X 线机透视下,根据拇指和食指或者中指夹持复位的位置选取进钳点,尖刀点一小口后将钳夹穿过皮肤直至骨折的远近两端进行加压固定 , 在维持钳夹力的同时可轻轻摆动钳夹柄数次,使钳夹尖部和骨折结合的更为紧密,防止滑落[2]。助手将小腿做内旋外旋活动,透视观察骨折端稳定后锁紧钳夹固定齿, 碘伏纱布包扎伤口。
1.2.2.4 外固定 中下三分之一以上骨折使用平乐郭氏小腿5 块塑形夹板,中下三分之一以下骨折使用平乐郭氏超踝关节4 块夹板固定。若考虑折端稳定性稍差,可行超膝、踝石膏托固定3 ~ 4 周后改夹板固定。
1.2.2.5 药物治疗按平乐郭氏正骨三期用药,尤其是伤后早期应用活血灵消肿疗效明显。
2 结果
对所有病例进行Johner-wruth 评分,临床疗效参照吴岳嵩[3] 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经过6 ~ 18 个月,平均12 个月的随访,192 例均为优(折端解剖复位,经皮钳孔处无感染,临床骨折愈合8 周内,骨性愈合3 个月, 膝关节及踝关节功能正常); 良33 例(骨折端近解剖对位,经皮钳孔处轻度感染,经换药后干燥,临床骨折愈合12 周,骨性愈合6 个月膝关节及踝关节功能可);差5 例(经皮钳脱落,骨折愈合时间超过9 个月)。
3 讨论
3.1 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的损伤特点与治疗原则 胫腓骨是长管状骨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胫骨中下交界处呈略四方形,是骨折的好发部位。胫骨营养血管由胫骨干上1/3 后外侧穿入,在骨质内下行进入骨髓腔[4]。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时,营养血管易受伤,导致下骨折段供血不足, 易发生不愈合或迟延愈合。斜形、螺旋形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骨折, 单纯外固定不能维持良好对位。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 尽量不影响膝踝关节情况下,恢复小腿正常力线及生理长度,恢复小腿承重机能,使骨折尽早愈合。因而其相应的治疗原则为: ①骨折端成角畸形与旋转移位应完全纠正。②骨折端的稳定固定。③骨折断面最大限度的接触加压和稳妥的固定。④减少骨折端血液循环破坏。⑤允许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3.2 复位固定方法分析 胫腓骨骨折一般骨性愈合期较长,长期石膏固定对膝、踝关节的功能必然造成影响。由于胫骨解剖特征,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