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8级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以培养拥有全球视野和扎实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的学术型人才为导向,通过高强度的理论和研究技能训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研究志向、构筑雄厚的理论功底、塑造创新进取的人格,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提供后备人才,以及为高层次的经济机构、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提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专门人才。
毕业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系统的现代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分析方法训练,掌握经济学主要分析工具,初步具备从事经济研究、分析、预测和综合管理的能力,能在全球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的选拔中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
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素养与思维方式;
2.分析问题:掌握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工具,包括经济建模、数理推演和计量分析,并能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得出有效结论;
3.历史传承: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济思想的成长脉络,能够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中国与世界经济问题;
4.学科视野:了解经济学不同学科分支的相关理论、研究范式和前沿动态,能够运用不同学科分支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5.国际化与现代化:具备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能够胜任国际化交流及现代化工作;
6.综合运用能力:具备运用经济学方法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经济分析、管理的综合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
产业组织理论 中级计量经济学 博弈论 数理经济学 中级宏观经济学 激励理论 中级微观经济学
推荐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55+6+8 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经济学类
交叉学习:
微辅修:15学分,要求修读微观经济学(甲)、宏观经济学(甲)、公共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
辅修:30学分,标注*号的课程
双专业:49学分,标注*与**号的课程
双学位:63学分,在修读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专业实习3学分、经济统计软件及应用3学分和毕业论文8学分。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54.0+6学分
(1)思政类 14+2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371E0010
形势与政策Ⅰ
+1.0
0.0-2.0
一(秋冬)+一(春夏)
55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0
2.0-2.0
一(秋冬)
55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0
3.0-0.0
一(秋冬)
551E00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
3.0-0.0
二(秋冬)/二(春夏)
551E004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0
4.0-2.0
三(秋冬)/三(春夏)
371E0020
形势与政策Ⅱ
+1.0
0.0-2.0
二、三、四
(2)军体类 5.5+3学分
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1学分,要求在前2年内修读。学生每年的体质测试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三、四年级合计+1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军训
+2.0
+2
一(秋)
031E0020
体育Ⅰ
1.0
0.0-2.0
一(秋冬)
031E0030
体育Ⅱ
1.0
0.0-2.0
一(春夏)
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1.0-1.0
二(秋冬)/二(春夏)
031E0040
体育Ⅲ
1.0
0.0-2.0
二(秋冬)
031E0050
体育Ⅳ
1.0
0.0-2.0
二(春夏)体质测试Ⅰ
+0.5
0.0-1.0
三体质测试Ⅱ
+0.5
0.0-1.0
四
(3)外语类 6+1学分
外语类课程最低修读要求为6+1学分,其中6学分为外语类课程选修学分,+1为“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必修学分。学校建议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修读计划是“大学英语Ⅲ”和“大学英语Ⅳ”,并根据新生入学分级考试或高考英语成绩预置相应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修读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F”的课程);二年级起学生可申请学校“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详细修读办法参见《浙江大学本科生“外语类”课程修读管理办法》(2018 年4 月修订)(浙大本发〔2018〕14 号)。
1)必修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