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卫星传输的基本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卫星传输的基本理论;6.1 卫星通信概述;卫星通信的示意图;3.立即转发式卫星通信?;5.同步(静止)卫星全球通信系统 ; 图7.2. 静止卫星覆盖区 ;6.1.2卫星通信的特点 ;(1)静止卫星的发射与控制技术比较复杂。受太阳能电池的寿命和控制用燃料重量等的限制,卫星的工作寿命仅约为7年。
(2)地球高纬度地区的通信效果不好,两极地区为通信盲区。
(3)存在日凌中断和星蚀现象
(4)卫星通信传输距离太长,因而信号传输的时延较大。 ;6.1.3 卫星通信的使用频段;大气中各种吸收衰减;在0.3~10GHz范围内大气吸收衰减最小,因此称此频段为“无线电窗口”,在卫星传输中应用最多。在 30GHz附近也有一个衰减的低谷,常称为“半透明无线电窗口”。选择工作频段时,应选在这些“窗口”附近。
天线接收的外界噪声要小:从降低接收系统噪声的角度来考虑,工作频段最好选在l~10GHz之间工作。
综述两方面考虑,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一般选在l~10GHz范围内较为适宜,而且最理想的频段是在4~6GHz附近,该频段带宽较宽,便于利用成熟的地面微波中继传输技术,天线尺寸相对来讲也比较小。 ;国际电联给卫星通信的频段分配为1--300GHZ; 波段使用 ;6.2 卫星传输线路 ;若地球站A所属用户要和B地球站所属用户通话:
A站用户 卫星,上行频率f1
卫星 B站用户,下行频率f2
B站的用户要与A站的用户通话时,与上述过程相似。不过B站的上行频率要用f3,而且 ;下行频率用f4,而且 ,以避免工作中的相互干扰。
此情况下,任意两个地球站进行双向通信必须占用4个频道。 ;6.2.1 卫星传输系统中存在的噪声和干扰 ;卫星传输系统中存在的噪声和干扰: 1.太阳系噪声
2.宇宙噪声和大气噪声
3.降雨噪声
4.地面噪声
5.干扰噪声 ;6.2.2 接收机的载噪比C/N与地球站性能因素G/T值 ;也可进一步写为;2.接收机输入端的噪声功率N
由电子线路分析可知,当接收机阻抗匹配时,外部噪声折算到接收机输入端的噪声功率为: ;3.接收机输入载噪比C/N和地球站性能品质因数G/T值;(2)上行线路[C/N]U;(3)下行线路[C/N]D;由上式可以看出,当设计好卫星转发器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s之后,若地球站的工作频率、接收系统带宽以及下行线路传输衰减
数值一定,则接收系统输入端载噪比 将由
决定,因而称 为地球站性能因素,简写 。
值越大, 值也越大,表现出地球站接收系统性能越好。 ;例如,国际卫星组织规定,A型标准地球站在4GHz,仰角5o时的[G/T]≥40.7dB/K,而对其他频率工作下的性能因素做出的规定为:
[G/T]=40.7+20lgf/4
式中,工作频率f的单位是GHz。;若考虑整个卫星线路时,[C/N]中噪声温度扩展为地球站输入端的噪声三部分之和 T=Tu+Ti+TD
或以噪声功率方式可表示为:
N=kTB=k(Tu+ TD+Ti)B
式中: Tu: 上行线路噪声温度; Ti: 卫星转发器的交调噪声温度;TD: 下行线路噪声温度.;6.2.3卫星通信的 (接收系统的品质因素) ;1.热噪声对上下行线路C/T的影响;[Ws]=[EIRPg ]-[LpU]+[4π/λ2]
(1)单载波情况
[C/T]U =[C/N]U+ [k]+[Bsat]
[C/T]U =[EIRPg] -[ LpU ]+[GRS/Tsat];[EIRP]gM= [EIRP]gs-[BO]i
式中: [EIRP]gs表示转发器在单波工作时的值; [EIRP]gM表示在多载波工作时的值; [BO]i 输入补偿.
与之对应的[C/T]U和[C/T] Um 表示:;2.下行线路的(C/T)D值 ;6.2.3.2交调噪声对C/T值的影响 ;当输出补偿减小时,卫星的[EIRP]sM要增大,这可使[C/T]D得到改善,但将会因行波管的非线性使[C/T]I降低(这是因内部噪声增大,使行波管的等效噪声温度增大,而使C/T降低)。因此,为了使卫星线路得到最佳的传输特性,必须选择适当大小的补偿值。;3.卫星线路的C/T值 ;当输入补偿[BO]i改变时,会使[C/T]UM [C/T]IM、[C/T]DM和[C/T]IM都变化,可以通过改变[BO]i值,使系统[C/T]tM达到一个最佳值。在IS―IV卫星系统中,当[BO]i=11dB时,可使系统的 [C/T]tM达到最佳值时。 ;;例:已知条件如下图所示,设卫星转发器工作在单载波状态,分别求出卫星线路的上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