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胶体化学.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第十一章 胶体化学
Colloid Chemistry
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5号
Tel:010E-mail:zhangld@mail.buct.edu.cn
北京化工大学
理学院 化学系 物理化学组
本章基本要求
§11-1分散系统分类
§11-2胶体制备
§11-3胶体的光学性质
§11-4胶体的动力性质
第十一章 胶体化学
Colloid Chemistry
§11-5胶体的电学性质
§11-6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
§11-7憎液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
§11-8憎液溶胶的聚沉
理论与科研结合应用实例
科学家史话
参考书
本章基本要求
? 了解分散体系的分类及胶体的定义
? 理解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性质和电学性质。
理解胶团的结构和胶体稳定性与聚沉作用? 。
引言
胶体化学研究对象:
胶体化学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化学、材料、
生物等学科的交叉。所研究的对象是高度分散
的多相系统(即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物质中所构成的系统)。
§11-1 分散系统分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系统
分散系统
。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相(dispersed phase)。起
分散作用的物质,称分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
分散系统的分类
均相系统:溶液中的质点很小(1nm=10-9m以下),不形成相
界面。常称为真溶液。
主要特征:透明,不发生光散射,扩散速率快,溶质和溶
剂均可透过半透膜,称为热力学稳定系统。
非均相系统(多相分散系统):分散相是由许多分子和原子或
离子组成的颗粒,与分散相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每个粒
子自成一相。
2多相系统分类:
粗分散系统:直径大于100nm=10-7m
特征:不透明、浑浊、分散相不能透过滤纸,易发
生沉降与分散介质分开。
高度分散系统(胶体系统):直径1~100nm
(10-9~10-7m之间) 。
特征:扩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高度分散,热力
学不稳定性。
高分子化合物系统:(亲液溶胶)
1、具有真溶液性质,均相,不自动聚沉,热力学稳定。
2、具有胶体系统性质,扩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
研究胶体化学的意义
地球
大气
环境
医药
衣食住行等
§11-2 胶体制备
1胶体磨:高速转动使粗分散粒子破碎
一、分散法(由大变小)
利用机械设备,将粗分散物料分散成胶体。
. 。
2.气流粉碎:用气流冲撞粗分散粒子使之破碎。
3.电弧:用电弧高温使金属气化蒸气遇冷成胶体。
4、超声波分散法:用超声波使之破碎。
5、胶溶法:加入电解质,使沉淀重新成胶体。
1.物理凝聚法:
蒸气凝聚法:分散质、分散介质一起气化后冷凝。
过饱和法:高温下形成溶液冷却后成胶体。
2.化学凝聚法:利用生成不溶性产物的化学反应,
使析出物粒子在胶体范围
二、凝聚法(由小变大)
。
如: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换溶剂法:更换溶剂使溶度降低生成胶体。
如:将松香的乙醇溶液加到水中,形成松香水溶液。
除去制备过程中的过量的电解质或其它杂质用、渗
析法,通过半透膜。
三、溶胶净化
3§11-3 胶体的光学性质
一、丁达尔效应
将一束聚集光线投射到溶胶上,在与入射光垂直方向,可
观察到 个发亮的光锥 称为丁达尔效 或乳光效应 这是
胶体的光学性质是胶体高分散性和多相性特征的反应
一 , , 。
由于光的散射作用。
入射光波长大于分散粒子的尺寸,但基本在一个数量级上。
入射光波长400~760nm,分散粒子半径1~100 nm
光源
透镜
溶胶
丁达尔效
应
Tyndall 现象
丁达尔效应
返回
反射
当入射光波长小于粒子直径时不产
生丁达尔效应
散射 当入射光波长大于粒子直径时产生
丁达尔效应
可见光波长:4~7.6×10-7m
胶体粒子直径:10-9~10-7m,散射。
粗分散系统直径: 10-6~10-5m,只有反射。
真溶液,均相,乳光很弱。
二、雷利公式(胶体分散系统散射光强度):
0
2
2
2
2
1
2
2
2
1
4
2
)
2
( I
nn
nnCVkI
+
?
=
λ
式中:λ:入射光的波长
C:单位体积内粒子数
V:单个粒子体积
n1 n2: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
I0:入射光的强度
k:常数
讨论
1、I∝V2,真溶液体积小,乳光弱;
2、I ∝1/λ4,波长越短,散射光的强度越强;白光中
0
2
2
2
2
1
2
2
2
1
4
2
)
2
( I
nn
nnCVkI
+
?
=
λ
红、橙、黄、绿、青、蓝、紫,最强?
3、I ∝ n12- n22,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折射率差大,散
射光强;(高分子溶液折射率差小,乳光不明显)
4、I ∝C,在相同条件下,I1/I2=C1/C2,浊度计原理。
4§11-4 胶体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