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场地渗透稳定性.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1章 场地渗透稳定性
? 渗透变形破坏方式
? 渗透变形破坏的形成条件
? 渗透变形的可能性判定
? 渗透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了解:防止渗透变形的措施
理解:渗透变形的概念
掌握:渗透变形的产生条件、评价方法
1.渗透变形: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土体颗粒发生
移动,引起土体结构变松,强度降低的现象。
潜蚀:渗流作用下,土体中较细颗粒被水
流移动或挟走
流土:渗硫将土体的所有颗粒全部浮
动、流动或整块移动。
接触流土:渗透水近于垂直土层运动,当水
流由颗粒粗细相差悬殊的细粒土进入粗粒
土中时,细粒土被水流带进粗粒土中。
接触冲刷:粗细粒土层接触时,在平行于
土层的渗流作用下,接触面上的细粒土粒
被冲动携走。
2.类型
一、水动力条件
31
2dL
dW
dP dh
水压力
dp=γw ?dh?dω
单元土体水下重量
dq=γf ?dL?dω
Jkp =γf /γw
dh/dL=γf /γw
γw =1
γf =(Gs -1)(1-n)
Jkp =(Gs -1)(1-n)
或Jkp =(Gs -1)/(1+e)
2.土石结构及颗粒成分条件
d 0
D/d0
=2.4
D
d 0
D/d0
=6.4
? 颗粒组成不均匀的土体。较多量的粗大颗粒
结构骨架形成直径较大的孔隙。
? 粗细颗粒粒径之比:细颗粒粒径须小于孔隙的
直径。
最优比值:d0
/d=8,亦即D/d=20
?允许梯度与不均匀系数Cu关系:
J允许
=Jkp /m m=2.5-3
?渗透变形类型与不均匀系数Cu关系:
(1) η≤10 流土
(2) η≥20,潜蚀 (管涌)
(3) 10η20 潜蚀、流土皆可能
(1) Cu≤10 J允许
=0.3-0.4
(2) 10 Cu 20 J允许
=0.2
(3) Cu ≥20 J允许
=0.1
上升渗流时临界梯度、允许梯度与不等粒系数的关系
3.渗流出口条件
渗流逸出口直接临空,且此处的水力梯度高于
整个渗径上的平均梯度,水流方向也有利于土
的松动和悬浮。
一、判别渗透变形类型
瀑布式(I) 潜蚀(管涌土)
直线式 (Ⅱ) 较高的梯度下产生流土(或称非管涌土)
阶梯式者(Ⅲ) 多为潜蚀,有时为流土
陡峭单峰的砂
一般不产生潜蚀
双峰或多峰且缺乏中间粒径者
“危险性管涌土”
100
80
60
40
20
0
200 100 10 10 5 2 1 0.5 0.1 0.05 0.01 0.005 0.00 粒径(mm)
累
积
百
分
含
量(
%
)
(1) η≤10 流土
(2) η≥20,潜蚀 (管涌)
(3) 10η20 潜蚀、流土皆可能
二、确定坝基各点的实际水力梯度
坝基为双层结构且岩层厚度稳定、渗透性均
一:
2
1
2
1
1
21
22
T
T
k
kbT
HHJ
?+
?
=上、平
H1 、H2 —坝上、下游的水位(m)
T1 、T2 —上土层及下土层厚度(m)
k1 、k2 —上土层及下土层渗透系数(m/day);
2b—坝基宽度(m)
上层在坝上游缺
失:
2
1
2
1
1
21
2
T
T
k
kbT
HHJ
?+
?
=上、平
b
HHJ
2
21 ?=水平
三、确定临界梯度和允许梯度
(1) Cu≤10 J允许
=0.3-0.4
(2) 10 Cu 20 J允许
=0.2
(3) Cu ≥20 J允许
=0.1
一、降低水力梯度
?加长渗流途径
?排水减压:
减压井、排水沟
③
④
①
②
水平防渗铺盖
排水沟
垂直截渗:粘土截渗墙、
混凝土防渗墙、灌浆帷幕
齿墙
在水流逸出段分层铺设几层粒径不同的砂砾
层,接近被保护层的粒径细,然后依次加大
粒径,使逸出水流的剩余水头分层缓慢降
低,以保证各层之间的水力梯度不致产生接
触流土
二、反滤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