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书.doc

发布:2017-02-05约4.93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 实验指导书 山东理工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目 录 实验一、50Hz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3 实验二、三 无源和有源滤波器 7 实验四、抽样定理 12 实验一、50Hz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一、试验目的 1、用同时分析法观测50Hz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并与其傅立叶级数各项的频率与系数作比较。 2、观测基波和其谐波的合成。 二、实验设备 1、信号与系统实验箱TKSS-A型或TKSS-B型或TKSS-C型。 2、双踪示波器 三、原理说明 1、一个非正弦周期函数可以用一系列频率成整数倍的正弦函数来表示,其中与非正弦具有相同频率的成分称为基波或一次谐波,其它成分则根据其频率为基波频率的2、3、4…、n等倍数分别称为二次、三次、四次…、n次谐波,其幅度将随谐波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直至无穷小。 2、不同频率的谐波可以合成一个非正弦周期波,反过来,一个非正弦周期波也可以分解为无限个不同频率的谐波成分。 3、一个非正弦周期函数可用傅立叶级数来表示,级数各项系数之间的关系可用各个频谱来表示,不同的非正弦周期函数具有不同的频谱图,各种不同波形及其傅氏级数表达式见表1-1,方波频谱图如图1-1表示。 图1-1 方波频谱图 表1-1 各种不同波形的傅立叶级数表达式 1、方波 2、三角波 3、半波 4、全波 5矩形波 实验装置的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信号分解与合成实验装置结构框图 图中LPF为低通滤波器,可分解出非正弦周期函数的直流分量。BPF1~BPF6为调谐在基波和各次谐波上的带通滤波器,加法器用于信号的合成。 四、预习要求 在做实验之前必须认真复习教材中关于周期性信号傅立叶级数分解的有关内容。 五、试验内容及步骤 1、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使其输出50Hz的方波信号,并将其接至信号分解实验模块BPF的输入端,然后细调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使该模块的基波50Hz成分BPF的输出为最大。 2、将各带通滤波器的输出分别接至示波器,观测各次谐波的频率和幅值,并列表记录。 3、将方波分解所得的基波和三次谐波分量接至加法器的相应输入端,观测加法器的输出波形,并记录。 4、在3的基础上,再将五次谐波分量接至加法器的输入端,观测相加后的波形,并记录。 5、分别将50Hz单相正弦半波、全波、矩形波和三角波的输出接至50Hz电信号分解与合成模块输入端,观测基波及各次谐波的频率和幅值,并记录。 6、将50Hz单相正弦半波、全波、矩形波、三角波的基波和谐波分量分别接至加法器的相应输入端,观测求和器的输出波形,并记录。 六、思考题 1、什么样的周期函数没有直流分量和余弦项。 2、分析理论合成的波形与实验观测到的波形之间误差产生的原因。 七、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测量所得的数据,在同一坐标纸上绘制方波及其分解后所得的基波和各次谐波的波形,画出其频谱图。 2、将所得的基波和三次谐波及其合成波形一同绘制在同一坐标纸上,并且把实验3种观察到的合成波形也绘制在同一坐标纸上。 3、将所得的基波、三次谐波、五次谐波及三者合成的波形一同绘制在同一坐标纸上,并且把实验4中观测到的合成波形也绘制在同一坐标纸上,便于比较。 4、回答思考题。 实验二、三 无源和有源滤波器 一、试验目的 1、了解RC无源滤波器的种类、基本结构及其特性。 2、分析和对比无源和有源滤波器的滤波特性 3、掌握扫频仪的使用方法(TKSS—C型)。 二、实验设备 1、信号与系统实验箱TKSS-A型或TKSS-B型或TKSS-C型。 2、双踪示波器 三、原理说明 1、滤波器是对输入信号的频率具有选择性的一个二端口网络,它允许某些频率(通常是某个频带范围)的信号通过,而其它频率的信号受到衰减或抑制,这些网络可以由RLC元件或RC元件构成的无源滤波器,也可以由RC元件和有源器件构成的有源滤波器。 2、根据幅频特性所表示的通过或阻止信号频率范围的不同,滤波器可以分为低通滤波器(LPF)、高通滤波器(HPF)、带通滤波器(BPF)和带阻滤波器(BEF)四种。把能够通过的信号频率范围定义为通带,把阻止通过或衰减的信号频率范围定义为阻带。而通带与阻带的分界点的频率ωc称为截止频率或称转折频率。图2-1中的│H(jω)│为通带的电压放大倍数,ω0为中心频率,ωCL和ωCH分别为低端和高端截止频率。 图2-1 四种滤波器幅频特性 四种滤波器的实验线路如图2-2所示 (a)无源低通滤波器 (b) 有源低通滤波器 (c)无源高通滤波器 (d)有源高通滤波器 (e) 无源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