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七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十七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目的
1.学会调节光学系统使之共轴;
2.掌握测量薄会聚透镜和发散透镜焦距的方法;
3.验证透镜成像公式,并从感性上了解透镜成像公式的近似性。
实验仪器
光具座,底座及支架,薄凸透镜,薄凹透镜,平面镜,物屏(可调狭逢组、有透光箭头的铁皮屏或一字针组),像屏(白色,有散射光的作用)。
实验原理
1.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焦距
利用凸透镜物、像共轭对称成像的性质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叫共轭法。 所谓“物象共轭对称”是指物与像的位置可以互移,如图17—1()所示。其中()图中处于物点的物体经凸透镜在像点处成像P,这时物距为,像距为。若把物点移到图17—1()中的点,那么该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像于原来的物点,即像点将移到图17—1()中的点。于是,图17—1()中的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图17—1()中的像距和物距,即物距,像距。这就是“物像共轭对称”。设(物屏和像屏之间的距离为)。
根据上面的共扼法,如果物与像的位置不调换,那么,物放在处,凸透镜L放在处,所成一倒立放大实像在处;将物不动,凸透镜放在处,所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也在处,如图17-2所示。由图可知,或。于是可得方程组
解方程组得
(17—1)
该式是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公式。由于是通过移动透镜两次成像而求得的,所以,这种方法又称二次成像法。
另外,从方程组中消去,得
, ,。
当有实根必须有
(17—2)
即物屏与像屏之间的距离大于或最少等于四倍的焦距,物才能通过凸透镜二次成像。
2.自准直法测量凸透镜焦距
如图17—3所示,当以狭缝光源作为物放在透镜的第一焦平面上时,由发出的光经透镜后将形成平行光。如果在透镜后面放一个与透镜光轴垂直的平面反射镜,则平行光经反射,将沿着原来的路线反方向进行,并成像在狭缝平面上。狭缝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第二焦距。这个方法是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调焦的目的,所以称自准直法。
3.用物距与像距法测量凹透镜焦距
由于对实物,凹透镜成虚像,所以直接测量凹透镜的物距、像距,难以两全。我们只能借助与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的实像作为凹透镜的虚物,虚物的位置可以测出。凹透镜能对虚物成实像,实像的位置可以测出。于是,就可以用高斯公式求出凹透镜的焦距,如图17—4所示。
实验内容
1.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焦距
(1)粗调,将光具座上的光具靠拢,调节高低左右;光心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和一直线上。
(2)细节,用共轭原理进行调整,使物屏与像屏之间的距离,将凸透镜从物屏向像屏缓慢移动,若所成的大像与小像的中心重合,则等高共轴已调节好,若大像中心在小像中心的下方,说明凸透镜位置偏低,应将位置调高;反之,则将透镜调低;左右亦然。详见光学实验基础知识。
(3)读出物屏所在位置,像屏所在位置p,填入自拟的表格中,求出。
(4)移动凸透镜,使像屏上呈现清晰的放大的倒立实像,记下此时的位置,继续移动凸透镜,使像屏上呈现清晰的缩小的倒立实像,记下此时的位置,求出。
重复上述步骤五次,共得四组数据,用(17—1)式计算出每组的值,求出的平均值。
2.自准直法测量凸透镜焦距
(1)按图17—3所示,在光具座上放置狭缝光源、平面镜,并使它们之间的距离比所测凸透镜的焦距大。在物屏和平面镜之间放上被测量的凸透镜。
(2)适当调节光路,使物屏发出的光通过透镜后,由平面镜再反射回去,并再次通过透镜射向物屏。
(3)在光具座上,前后移动凸透镜,使物屏上产生倒立、等大、清晰的实像,当共轴很好时,物与像完全重合,用纸片遮住平面镜,清晰的像应该消失。记下凸透镜在导轨上的位置。
重复步骤(3)五次,记录物及透镜所在的位置,计算出的平均值。
3.用物距与像距法测量凹透镜焦距
(1)按图17-4固定物屏的位置于处,并在其后的导轨上放置一凸透镜,使像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记下像屏位置。(通过凸透镜也可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但所成的缩小实像亮度、清晰度高,易准确定位;另外,由于光具座尺寸的限制,所以,实验中只能成缩小的实像。)
(2)移动像屏的位置,重复(1)步骤五次,将测量6次所得的位置填入自拟的表格中。
(3)在凸透镜与像屏之间放上凹透镜,的位置应靠近一些,此时上倒立缩小的实像可能模糊不清,可将像屏向后移动,直至在处又出现清晰的像。重复找出、的位置六次,填入自拟的表中。
(4)利用高斯公式计算出凹透镜的焦距。(高斯公式具体用到这里、均为负值,若大,也大;,)
思考题
1.为什么要调节光学系统共轴?调节共轴有那些要求?怎样调节?
2.为什么实验中常用白屏作为成像的光屏?可否用黑屏、透明平玻璃、毛玻璃,为什么?
3.为什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