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汇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第一章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⑴广义的自然辩证法:
⑵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
⑶狭义的自然辩证法
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
⑸公认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科学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保证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否则要犯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哲学对科学提供资料和依据;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运动的基本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
5、各种具体科学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
6、劳动创造了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实现了自然唯物注意向社会唯物主义的转化过程;
第二章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然辩证法的统一?
Ⅰ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 水是世界本源)、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这些思想说明其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Ⅱ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本原与状况实现了统一。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相同点: (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
(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
(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物质不灭论)
不同点: (1)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子;
(2)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