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目前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信息渠道日益增多,由此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不断增加,引来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二者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从而总结出了两者相结合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 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和观念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其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综观起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有政治性、实用性、时代性、渗透性这四个明显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它有以下四个特征: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主体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有着明显的阶级性,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并用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工作使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意识和行为。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同 ,它属于高校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它没有阶级性,不直接解决立场观点问题,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和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消除心理危机。由此可见,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同时又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同属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较高的思想素质为保证。思想是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高层次的部分,高尚思想的形成是认知、情感、意识、需要、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心理基础。这使二者之间有着更多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有着某种一致性。这种联系和一致性,表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因而就显得更加典型和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二者实际工作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基本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实际教育过程中,二者相互交织等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相结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是作为大学生, 他们遇到问题不仅有思想方面、品德方面、行为习惯及法律观念方面的问题, 同时还伴有心理方面的问题, 而且大学生所碰到的各种现实矛盾与问题, 许多是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混杂, 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是难以奏效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 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大学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从心理的角度入手,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可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并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在教学方法上相结合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工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相关课堂中, 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更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邀请专家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将集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结合运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改变过去心理健康教育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进行的方法,要主动、公开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使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标准的观念,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要积极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注意借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行为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善于运用多种方法, 努力做到潜移默化, 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3.在教育队伍上的相结合
从目前的现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