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探析.doc

发布:2018-10-13约4.24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探析   摘要:两为主政策实施和执行,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境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迁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升学难的问题凸显,这一问题将成为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中的最大难题。本文从正义论的视角,探讨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升学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正义 农民工子女 义务后教育      随着2001年“两为主”的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境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随迁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却要面对升学难的问题。受户籍和高考制度的制约,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需回原籍参加中考和高考。对此,大多数农民工只能选择把子女送乡读高中,其余少部分或者去公办高中,或者去民办高中,或者去职业中学,或者干脆辍学,开始进入社会就业。所以,随迁子女接受完义务教育后的教育问题更为复杂。解决义务教育后衔接问题,将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完整的教育体系,彰显出教育公平。   1 农民工子女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农民工子女如何升入高中和如何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报名的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和完成高中教育后这两个升学环节上。调查表明,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后教育的意愿难以实现。中央教科所课题组2007年的一项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家长希望子女初中毕业后继续在流入地读高中,尤其是公办学校中有这种愿望的农民工子女家长占到了58.25%。[1]这表明,农民工家长希望子女继续在流入地高中学习,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他们希望子女能够获得公平的升学机会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只有少数的城市向随迁子女开放普通高中教育并且需要缴纳较高的借读费。因此,在外省市农民工子女必须中断在外地的学习,提早回到家乡适应学习。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2005至2006年的借读生人数,在北京借读的小学生有172,604人,中学生只有41,425人,而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人数呈现递减的趋势。[2]   对于那些返乡读高中的孩子来说,因为之前一直在城市接受教育,所以回到家乡读书会对他们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1 面临融入家乡教育的问题 如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然后选择回原籍参加中考,现行的中考制度中明确规定,中考试题由各地区自主命题。由于流入地与流出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差异很大,这显然不利于他们与流出地学生公平竞争,进而影响其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而对于那些有幸在迁入城市继续读高中的农民工子女来说,根据现行的高考报名规定,他们也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报名。在完成高中阶段学习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目前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情况来看,已经有十几个省份单独命题,全国省与省之间,肯定是有差异的。流入地与流出地的高考的内容、方式、方法、试题差异很大,这会使得随迁子女成绩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高考过程中不能与原籍学生公平竞争。   1.2 面临适应家乡生活的问题 对于许多农民工子女来说,他们大多在城市长大,已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其学习态度、生活观念、语言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他们离开城市远离父母回到家乡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其现有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将有可能与原有的观念形成激烈的冲突,极有可能不再适应。由于他们缺少了监护人的教育及变化了环境,到高中阶段学习困难,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就选择了干脆辍学。换言之,在城市中学习和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农民工子女,回乡继续接受教育反倒会为其带来新的教育融入问题,即对农村教育的融入问题。   2 正义论下的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   2.1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从义务教育到义务后教育 “义务后教育”是指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的阶段,可以体现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和完成高中教育后这两个升学环节上。既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一个教育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升高中或接受中职教育时所面临的问题及可行性研究。   义务教育与义务后教育阶段有些本质的不同,因此需要区别对待。其一,两者的性质不同。义务教育是强制的义务的教育,所以适龄儿童必须接受;而目前的高中阶段教育是选择性教育,公民有权利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其二,提供者不同。义务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而高中阶段教育则由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机构提供。其三,提供的内容不同。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基础的国民素质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则既包括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高中教育,也包括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和技术教育。其四,获取方式不同。目前义务教育主要是免费获取;而高中阶段教育则采用成本分担机制,公民个人需要缴纳相应的学费。   2.2 义务后教育与教育公平 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共价值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