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桡动脉入路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doc

发布:2018-01-31约2.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桡动脉入路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李蓉(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二病房 辽宁大连 116100)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262-01 【关键词】冠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 并发症 护理对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两条不同路径:一是经股动脉入路,另一个是经桡动脉入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因患者损伤小,术后可自行行走,不必强制卧床24小时,住院时间短,费用少等优点,临床上被多数医生采用,患者也易于接受。但是由于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如血管直径细小易痉挛、变异多等特点,术后并发症也相应存在,如术侧上肢不适感、疼痛、痉挛;出血、血肿;甚至有桡动脉闭塞或缺血,本文通过2010年5月以来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共1350例,对于其发生的并发症,分析总结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们心内科自2010年5月以来,经桡动脉介入术1350例,进行回顾总结,发生不同程度并发,其中不适感、疼痛、痉挛15例,出血或血肿12例,桡动脉闭塞或手部缺血1 例,平均年龄为72(62~82)岁,男性13例,女性19例,各种并发症见表1。 表1 1350例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并发症例数 桡动脉闭塞与出血、血肿,不适感、疼痛、痉挛比较,P<0.01。 结果不适感、疼痛、痉挛发生率最高,血肿、出血次之,但两者与桡动脉闭塞或缺血有明显差异(P<0.01),即桡动脉闭塞或缺血发生率最低,出血、血肿与不适感、疼痛、痉挛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 原因分析 2.1不适感、疼痛和血管痉挛最常见,多因桡动脉细与导管摩擦、血管不同程度痉挛引起。引起痉挛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焦虑情绪;多次反复穿刺、刺激血管;粗暴反复操作导管;导管直径与血管内径不匹配等。 2.2出血或血肿,穿刺口外部出血,多由于压迫止血不充分或在压迫突然释放时发生。血肿多由于穿刺点不正确、上肢动脉穿孔,术前使用抗凝药,术中大剂量造影剂注入导管致血管破裂,以及血管内径与导管不匹配等因素造成[1]。 2.3桡动脉闭塞或手部缺血,其原因为血栓,夹层严重痉挛,延长手术或压迫时间,缺乏抗凝或抗凝不充分因素。 2.4其他相关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神经损伤等。 3 护理 3.1预防疼痛、血管痉挛的有效护理措施 3.1.1术前准备 3.1.1.1耐心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释,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手术。 3.1.1.2仔细备皮,包括整个手背、前臂及上臂上1/2,一般选在侧上肢。 3.1.1.3选择桡动脉。术前行Allen实验:即同时按压桡、尺动脉,嘱咐患者连续伸屈五指至掌面苍白时松开尺侧,如10秒内掌面颜色恢复正常,提示尺动脉功能好,可进行桡动脉介入治疗。 3.1.1.4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及加用局部麻醉药物等,有报道称术前至少90分钟给予利多卡因效果较好。 3.1.2术中配合 3.1.2.1根据患者性别、体重选择与其血管内径相匹配的导管,可选用6F的精管及导管。 3.1.2.2尽量避免反复多次穿刺,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导管丝的反复操作过程,避免暴力操作。 3.1.3术后指导 3.1.3.1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让患者放心。 3.1.3.2术侧上肢伸直与心脏水平或略抬高。 3.1.3.3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3.1.3.4必要时可配合麻醉师行臂丝神经阻滞方法。 3.2预防出血及血肿的护理 3.2.1观察术区加压包扎是否有效,松紧度是否得当,监测桡动脉的情况。 3.2.2采取正确压迫止血方法(压迫动脉,不压迫静脉)。 3.2.3用力排便时,压紧穿刺点,观察术区有无出血、渗血或血肿。 3.2.4无并发症时,可撤掉加压带,发现出血不止,予以重新包扎,减少术侧上肢活动。 3.2.5局部血肿及瘀血者,出血停止后用50%MgSO4热敷或理疗,促进血肿或瘀血消散吸收[2]。 3.2.6遵医嘱给予抗凝剂,必要时监测凝血功能,根据监测结果用药。 3.3桡动脉闭塞或手部缺血护理 3.3.1选择桡动脉或尺动脉供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