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六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群体凝聚力 二、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首先,凝聚力高既是高生产率的起因,又是其结果。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是相互影响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助于降低紧张情绪,提供一个顺利实现群体目标的良好环境。 其次,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就越容易追随其目标。如果群体的绩效规范比较高,那么凝聚力高的群体就比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高。但如果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很高,绩效规范却很低,群体生产率通常比较低。如果群体凝聚力低,但绩效规范高,群体生产率比较高,不过比不上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高的群体。如果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低,群体生产率肯定低于一般水平。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生产率三者的关系: 低生产率 高 低 生产率水平低到中等 高 低 高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中等 绩效规范 群体凝聚力 第四节 群体凝聚力 三、关于凝聚力的评价(了解) 1.问卷调查法 2. 数量分析法 群体成员实际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凝聚力= 群体成员可能相互选择的数目 总 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群体的定义和类型、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群体的规范与角色、群体凝聚力四个主要问题。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合理的分析、解释、引导和控制群体行为,以提高群体行为的有效性。 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组 织 行 为 学 谢谢大家! 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组 织 行 为 学 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第八章 群体的人际关系 第九章 群体间互动行为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二、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三、群体规范与角色 四、群体凝聚力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一、群体与群体行为 (一)含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一、群体与群体行为 (二)群体行为的解释: 群体行为模式:每个工作体都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工作群体本身蕴藏着由群体成员决定的各种资源。这包括群体成员的智慧才能和工作动机等等。群体本身还有一个决定其成员的角色和规范的内部结构。这些因素(群体成员所带来的资源和群体结构)决定着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模式和其他过程。最后,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与绩效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受群体所承担的任务类型的影响。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二、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 1、安全需要:通过加入一个群体,个体能够减小独处时的不安全感。 2、地位需要: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能够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 3、自尊需要:群体能使其成员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 4、情感需要: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社交需要。 5、权力需要:权力需要是单个人无法实现的,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实现。 6、实现目标的需要:为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力量。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三、群体发展的阶段 (一)五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形成。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群体成员各自探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震荡,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这个阶段结果时,群体的领导层次就相对明确了。 第三阶段:规范化。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这时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和友谊关系,当群体结构稳定下来、群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