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汽车与社会.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汽车噪声与环境 噪声是汽车所带来的第二大公害。人们长时间接触噪声,会耳鸣、多梦、心慌及烦躁,或直接引起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噪声,常伤人于无形之中。 (一)汽车噪声来源 一般而言。轿车的噪声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汽车机械部件本身产生的噪声,例如发动机和驱动桥等;二是轮胎噪声;三是气流噪声(风噪)。这三个来源是随着速度不同而依次出现的,因此有人将它们划分为三类噪声 (二)汽车噪声的危害 在城市中,交通噪声约占各种声源的70%左右。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 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2.损伤听觉、视觉器官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飞机里下来或从锻压车间出来,耳朵总是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声音,过一会儿才会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人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成听力下降。 3.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三)汽车噪声的控制 1.加强噪声法规建设 在噪声法规方面,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已颁布了汽车噪声法规,规定了汽车噪声限值和相应的测试规范,同时,还制定了大量的包括发动机等在内的总成噪声试验标准。1964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汽车噪声测定标准《声学一道路车辆加速噪声测量一工程法》 (ISOR-362-1964),现为(IS0362-1981)。我国也于1979年颁布了《机动车辆允许噪声》 (GB1495-79)和对应的《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GB1496-79),进入20世纪80年代,又陆续颁布了汽油机、柴油机等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等标准。 2.改进汽车技术,降低汽车噪声 在汽车技术方面,目前汽车上采用排气消声器控制噪声,排气消声器是具有吸声衬里或特殊形式的气流管道,可有效地降低气流噪声的装置。为了减少发动机辐射噪声,汽车生产厂家对发动机和驾驶室都安装了吸音隔音装置,并对发动机机罩进行必要的隔音处理,这一切都能有效地降低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为了防止发动机噪声和轮胎噪声窜入乘员厢,工程师除了尽量减少噪声源外,也在车厢的密封结构上下功夫,尤其是前围板和地板的密封隔音性能。 发动机表面辐射噪声由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两大类构成,是发动机内部的燃烧及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噪声。燃烧噪声是指气缸燃烧压力通过活塞、连杆、曲轴、缸体等途径向外辐射产生的噪声;机械噪声是指活塞、齿轮、配气机构等运动件之间机械撞击产生的振动噪声。一般情况下,低转速时燃烧噪声占主导地位,高转速时机械噪声占主导地位,两者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实践表明,减少振动是降低噪声的根本措施。增加发动机结构的刚度和阻尼,是减少表面振动的方法,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轮胎在路面滚动产生的噪声也是很大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干燥路面上,当汽车时速达到100公里时,轮胎噪声成为整车噪声的重要噪声源。而在湿路面上,即使车速低,轮胎噪声也会盖过其它噪声成为最主要的噪声源。轮胎噪声来自泵气效应和轮胎振动。所谓泵气效应是指轮胎高速滚动时引起轮胎变形,使得轮胎花纹与路面之间的空气受压挤,随着轮胎滚动,空气又在轮胎离开接触面时被释放,这样连续的“压挤释放”,空气就迸发出噪声,而且车速越快噪声越大,车辆越重噪声越大。轮胎振动与轮胎的刚度和阻尼有关,刚度增大(例如轮胎帘布层数目增加),阻尼减少,轮胎的振动就会增大,噪声也就大了。要降低轮胎的噪声,胎面可采用多种花纹节距,采用高阻尼橡胶材料,调整好轮胎的负载平衡以减少自激振动等。 3.从道路规划和建设方面控制汽车噪声 将现有的道路路面改造成低噪声路面,可以降低车辆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噪声。低噪声路面已有很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是一种多孔性路面材料,一般由沥青材料和有一定颗粒直径的颗粒物组成,保持一定孔隙率。普通的混凝土路面的空隙率为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