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324线工程海沧段寨仔山隧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道324改线工程海沧段寨仔山隧道
施工策划书
一、工程概况
寨仔山隧道为分离式双线隧道,路线在坑内水库坝体下游通过后,于K16+515(左线ZK16+530)以R=1000m平曲线在坑内村西南山体进洞,接直线后下穿寨仔山,再以R=2000m的平曲线于K18+390(左线ZK18+382)在刘营村北侧山体出洞,隧道全长1875m(左线1852m),属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94m,左右线之间设置2处车行横洞及2处人行横洞,车行横洞处主洞设置紧急停车带。单洞建筑限界:净高5.0m,隧道净宽10.25m,紧急停车带单洞建筑限界:净高5.0m,隧道净宽13.0m。隧道进洞口位于R=12000m的竖曲线上,隧道左右线洞内纵坡均为-0.8%的单向坡。
1.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貌属构造、剥蚀形成的低山,隧道穿越北西走向的低山区,地表起伏较大,海拔在50米左右,相对高差0米,山坡坡度在15~30度之间,山体部分地段有基岩出露。Q4ml):灰褐、褐黄色,松散,稍湿,土质不均,成份以可塑粘性土为主,含10~20%的中粗砂,偶见少量石块。
②填石(Q4ml):杂色,稍密,稍湿,主要由中风化花岗岩块石回填而成,粒径20-50cm,含少量中粗砂及粘性土,密实度及均匀性较差。
③粉质粘土(Qdl):坡积成因,砖红、褐红夹桔黄,硬塑,主要成份由粘、粉粒及石英颗粒组成,石英颗粒含量约占15%,原状芯样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④残积砂质粘性土(Qel):灰白、灰黄色,可塑~硬塑,为花岗岩原地风化残积而成,具残余结构强度。主要成分为长石风化的次生粘土矿物和石英颗粒组成,其中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在5~15%,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
⑤全风化花岗岩(γ52(3)c):灰黄色,花岗结构尚清晰,但岩石矿物组织结构已破坏,绝大部分长石等易风化矿物已风化成次生粘土矿物,岩芯呈坚硬土状,遇水易崩解软化成泥,该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质量等级为Ⅴ级。
⑥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γ52(3)c):灰黄色,褐黄,花岗结构较清晰,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长石等易风化矿物已基本风化变质,仅残留少量长石硬核,网状裂隙发育,岩芯呈散体状,局部见小碎块,碎块手折可断,该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⑦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γ52(3)c):灰黄色,花岗结构较清晰,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部分长石已风化变质,裂隙极发育,岩芯呈小碎裂状,部分碎块易击碎,该岩石为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⑧中风化花岗岩(γ52(3)c):灰白、浅灰黄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部分矿物已风化,风化裂隙较发育,属较硬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岩芯呈短柱状,RQD为45%~65%
⑨微风化花岗岩(γ52(3)c):灰色、灰白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结构,节理裂隙稍发育,属坚硬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Ⅱ级,岩芯呈柱状,RQD为85%~90%
(3)地质构造、地震及稳定性评价
隧址区位于“闽东燕山断坳带”东侧与闽东沿海变质带相接触的中部,沿线未见大的活动断裂,据区域地质资料,可不考虑活动断裂的影响。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一览表,隧址区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0s。近期未发生过大的地震,为相对稳定区,场地稳定性较好。
(4)不良地质作用
隧道区范围内未见有软弱土及砂土液化层,未见有大型滑坡、崩塌等其它不良地质现象。残积土及全~强风化岩为特殊性岩土,遇水易软化、崩解,应加强支护措施;隧道围岩由强度不同的地层组成,易产生偏压。
1.2隧道区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范围内根据地质调绘、泉点调查,线路无较大沟谷。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节理中,水量较贫乏,富水性不均。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形式向地势低洼及沟谷处迳流排泄。本隧道区地表水为大气降水,雨季时,水量丰富,对隧道施工和营运无影响,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基岩透水性弱,对隧道影响较小。本次勘察期间测得钻孔中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6.90-12.50m。
据本次勘察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地下水对无结晶类腐蚀性,无分解类腐蚀性,无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性。36V 的安全电压,非作业区照明电压为220V,动力线电压为380V。动力线和照明线采用绝缘良好的电力线分开安装在绝缘支撑板上,工作区附近的临时动力线和照明线采用防水绝缘的电缆线。洞内电力线应做到平顺、绝缘、美观。
2、施工高压用水:经计算隧道开挖和喷射砼用水总量,在隧道口采用高位蓄水池,单个容量150~20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