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案例9 测量树的高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课题学习案例分析
案例9 测量树的高度
一、课 题
测量树的高度
二、教 材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至九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
三、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节有关 “高度测量”问题的专题综合课。不仅 《大纲》下的教材 《几何》(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册有涉及,而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至九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设有专门的一节 “测量旗杆的高度”。
“树的高度”测量问题对初中生来说,不仅现实,而且富有挑战性。通过对 “树的高度”不同测量方案的探究,学生能够经历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合作的愉快。这样的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十分有效。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树高的测量问题。
教学难点:在不同条件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操作活动的原理及其方法的选取。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三角函数等知识。
(2)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测量树高等有关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有关数学操作的活动经验。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底部可以到达,但顶部不能到达的物体高度的测量。
情境:打开多媒体播放器,伴随着音乐,屏幕上出现了一名小学生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场景,她看见路边有一颗大树,银幕上飞出一行字——— “它有多高呢?该如何测量呢?”这时,画外音响起,同学们,你能帮她想出一种测量方案吗?请说明你的方法。
解题要求:画出测量图形,写出测量步骤和必须测量的数据,并根据测量数据写出计算树高的公式。
点评:情境引入自然,贴切,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2.自主探索,尝试发现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这时,课堂内非常安静,教师巡视其中,不时给学生以启发和点拨。
交流:7分钟过去了,绝大多数学生都找到至少一种测量方案,教师建议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彼此交流各自的想法。
这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热烈———彼此欣赏或评价,互相吸纳和借鉴。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
点评:这一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这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理念。
3.探究辨析,解决问题
(1)成果展示阶段。
教师提出进行全班交流、展示的教学要求。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限于黑板的容量,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不断地展示学生们的作品,力争让更多的学生的方案得以充分展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点评: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是被动学习方式转变的标志之一。这里的做法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学生讲评阶段。
学生分别介绍自己 (或本小组)的方案。
规则:谁提供设计方案,谁来主讲,大家评判。
方案1 如图1,我知道自己身高CD=b(指眼睛到地面的距离),在地面上任选取一点D,测出树顶仰角α,再测出D 到树底部距离DB=a,可求出树高AB=b+atanα。
方案2 (还未等同学们评判,立刻站起来)我们可以将方案1改进一下,只要恰当地选取D点,使得树顶仰角α=45°,树高AB=b+a。
(学生2话音刚落,掌声响起)
方案3 可以用小镜子,利用平面镜测树高:如图3所示,在地面的一点O处放一个平面
镜,沿直线后退,直到恰好能从镜中看到树的顶端为止,这时,只要测出DO和OB,以及自己的身高h,就可求出树高
方案4 如果没有小镜子,也可以找一个盛水的工具,盛满水,利用树尖A 点在水中的反射影子,同样可以测得树高。
教师适时引导,启发,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好的办法。考虑测量工具、客观条件等的限制。
方案5 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光线测树高,如图4,先测出小女孩的身高CD和影长DE,再测出树的影长BF,利用图2、图4中的DCEBAF,可求得树高
方案6 如果要是阴天没有阳光,地面上没有树影,方案5的办法就行不通了。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如图5,将左右拇指、食指组成一个方框,移动脚步与手,使树恰好全部进入眼睛。测出此时人与树的距离GE,手与眼的距离EF,手指组成的方框高度CD,由则可测得树高:
方案7 方案6中的手指组成的方框宽CD易变,不准确,若将一张纸剪出个圆洞代替手指,而圆的直径是不变的,计算出的树高会更准确。
(这时,掌声四起,师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方案8 (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张他在一棵大树旁的照片)这是一张我外出旅游时的照片,我只要量出照片中自己的高度和树的高度,再测出自己实际的身高,利用相似就可以求出照片中树的实际高度。
教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