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学的车辆转向稳定性分析方法.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于协同学的车辆转向稳定性分析方法
毛振勇,施树明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 长春 130025
摘要:利用协同学的相关原理,对车辆转向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其稳定性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系统特点
建立系统的势能函数方程,进而确定系统势能与序参量的关系,为确定车辆转向运动收敛区域、获得转向
稳定性定量判据提供依据。
关键词:车辆;转向稳定性;动力学;协同学;系统仿真
来了更大的求解困难。
1 前言 因此,本文依据协同学理论,尝试建立系
统的势能函数方程,确定系统势能与序参量的
汽车的转向稳定性是影响其主动安全性的 关系。
主要性能之一。因此,如何控制汽车的转向稳
定性、获得良好的主动安全性是当前汽车底盘 2 势函数建立
控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根据车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协同学理论
由于轮胎力的严重非线性以及转向系统的 [6][7]
分析,车辆转向系统可以抽象为一个弹簧阻
游隙以及迟滞作用等系统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尼系统,其中弹簧力体现为车辆所受的侧向力,
使得分析车辆转向稳定性的工作非常困难。相
其特性呈非线性;阻尼力则体现为车辆所受到
平面分析方法对于解释试验现象、进行定性分
的侧向风阻。
析和评价显示了很好的效果。如Sacks 在 1977
年提出的横摆角速度相平面[1],Pacejka 于1979 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大大的简化车辆
年提出的前、后侧偏角相平面[2],Inagaki 在 转向系统的复杂程度,并可以直接应用弹簧阻
1994 年提出的侧偏角—侧偏角变化率相平面等 尼系统的有关理论和结果,从而更加直接、方
对汽车在各种初始条件下的运动特性,分析了 便地得出车辆转向系统的相关特性,以及系统
转向运动收敛区域[3][4]。郭孔辉院士在 1984 年 的势能函数方程。
曾提出用转弯动能与前进动能之比能量相平面
法评价转向性能[5] 。同时,国外的一些研究机 在力F0 的作用下,质量为m 的物体速度变
构和汽车公司也相继研制出一些可以克服车辆
化遵守牛顿方程
转向不足或过度转向、避免侧滑的装置来保障
车辆的稳定行驶。Inagaki 的侧偏角-侧偏角变化 dv
m F (2.1)
率相平面法成为电子稳定性程序(ESP)分析、设 dt 0
计的主要依据。
而力F0 由驱动力F 和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尼力
虽然 Inagaki 的相平面分析方法对于解释
试验现象、进行定性分析,显示了很好的效果, 所组成,即
但由于在数学中,相平面上两条趋势线的接近
程度判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也就很难在车辆 F0 →F −γ ×v (2.2)
控制过程中实际判断分析,从而给实际应用带
吉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