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电磁继电器定型试验-元则电器研发部.doc

发布:2017-06-10约3.6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磁继电器定型试验 1.0 目的 考核继电器在规定的条件下的整体可靠性能。 2.0 范围 适用于所有型号的继电器的可靠性验证,包括新产品验证定型试验,产品的定期型式试验。 3.0 引用标准 GB/T10232-1994 电气继电器第7部分:有或无机电继电器测试程序。 GB/T14598.2-1993 电气继电器 有或无电气继电器。 GB/T14598.3-1993 电气继电器 第五部分:电气继电器的绝缘试验。 Q/DSY:相关产品企业标准。 4.0 试验条件 若无其他规定,所有试验均应在IEC68-1的第5.3条中规定的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 即:温度:15~35℃; 相对湿度:25%~75%; 大气压力:86~106KPa; 5.0 试验项目 型式试验的项目共有气候(高温、低温)、稳态湿热、温升、温度快速变化、振动、电气寿命、机械寿命、着火危险等。 6.0 样品参数 试验前样品需检测的参数项目为线圈电阻、接触电阻、吸合电压、释放电压、吸合时间、释放时间、吸合回跳时间、释放回跳时间、绝缘电阻、介质耐压等和试验相关的内容,试验后检测的参数项目根据具体试验要求进行。 7.0试验标准 7.1.0气候 7.1.1目的:评定继电器耐受各种有害气候条件的能力。 7.1.2高温(干热):将样品置于产品技术要求规定的最高温度环境中48h后,对样品用直流电源和指示灯进行吸合和释放功能测试,吸合电压和释放电压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此时样品仍处于高温(干热)环境中。 7.1.3低温(寒冷):将样品置于产品技术要求规定的最低温度环境中48h后,对样品用直流电源和指示灯进行吸合和释放功能测试,吸合电压和释放电压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此时样品仍处于低温(寒冷)环境中。 7.1.4在相应的温度环境中功能测试完后,将样品移出试验箱,在常温常湿的地方放置1 小时以上,2小时以内后进行检测。 样品在常温常湿下恢复之后,对外观进行检查,应无腐蚀、脱皮、掉片或会损害继电器工作的机械损伤现象。 试验后样品的参数绝缘电阻和接触电阻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7.2.0稳态湿热 7.2.1目的:评定继电器在高相对湿度条件下使用和贮存的适应性。 7.2.2程序:将继电器放在40±2℃,相对湿度95%的环境中放置48h后,移出试验箱,在常温常湿的地方放置1小时以上,2小时候以内后进行检测。 7.2.3试验后判定标准 试验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应无腐蚀、脱皮、掉片或会损害继电器工作与机械损伤现象。 试验后样品的参数绝缘电阻和接触电阻应规定的范围内。 7.3.0温升 7.3.1目的:测定继电器线圈温升是否超过规定的极限值. 7.3.2程序:继电器线圈加额定电压,触点接上额定负载,但继电器不脉冲动作,通电2 小时在达到热平衡后,测试外壳和底板温度,断开线圈接线,用万用表立即测其线圈电阻(要求在10S时间内),并根据相关公式计算温升。 7.3.3试验后判定标准 温升值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7.3.4在实验开始时,线圈处于规定的环境温度下,同时应防止继电器受气流,太阳照 射等的影响,在实验结束时线圈电阻的测量要迅速,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在10秒内完成测试)。 7.3.5试验样品必须为规定的线圈电压规格的最高规格电压样品。 7.3.6温升计算公式 △t=(R2-R1)(234.5+T1)/R1-(T2-T1) 式中:R1代表试验开始时的线圈电阻。 R2代表试验结束时的线圈电阻。 T1代表试验开始时的温度。 T2代表试验结束时的温度。 (注:因继电器的耐温特性原则上是漆包线最差,如果使用漆包线的耐温等级为:B,F,H,对应的耐温为:130℃,155℃,180℃,如果在25℃的环境温度下试验,其最大的温升应该是等于漆包线耐温-安全余量(20℃)-环境温度,故对应为:85℃,110℃,135℃。在定义最大环境温度时必须进行测试,确保产品在最高环境温度下工作到热平衡时,其耐温等级最低的材料的温度在安全的范围内;如果在产品中存在耐温等级比漆包线差的物料,以最低的为基准) 7.4.0温度的快速变化(高低温冲击试验) 7.4.1目的:评定继电器耐受大气温度快速变化的能力. 7.4.2程序:将继电器按如下顺序:常温25℃——高温(技术要求的最高温度±2℃, 放置3h)——常温25℃(放置2min)——低温(技术要求的最低温度± 2℃,放置3h),循环10次后取出放在常温常湿的地方恢复1~2小时, 进行最后检测。 7.4.3试验后判定标准 试验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应无腐蚀、脱皮、掉片或会损害继电器工作的机 械损伤现象。 试验后样品参数绝缘电阻和接触电阻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7.5.0振动 7.5.1目的:检验继电器耐受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