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欣赏《黄河颂》朗诵视频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问:这段文字为何能打动人心?
学习抒情——让文字流淌真挚情感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因此,需要有感而发。1.何为抒情?任务一:作前指导为情而造文。——刘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2.抒情的方法有哪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一般用在人物情感的高潮或者事件激动人心的时刻,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动人心魄。直接抒情的方法:①直接运用感情词;②运用句式,如感叹句、反问句;③运用修辞,如排比、反复、呼告等。直接抒情
——《土地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呼告的方式,对土地以“你”相称,直接与家乡进行对话交流,表现作者对解放家乡,收复故土的必胜信念。直接抒情人称变化:“她”——“你”两个必须:感情色彩强烈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猫》难过、悔恨的情感在作者心里交织,令人感慨,毫不突兀。内心独白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黄河颂》鲜明、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敬仰,对黄河哺育下的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反复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情感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①在叙事中抒发感情②在描写中抒发感情③在议论中抒发感情(1)融情于事、融情于理①选取符合情感需要的景物②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渲染感情(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没有直白的表达情感,而是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借其他的景、物、事、理来抒情,由读者慢慢体会。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故乡的挚爱和思念;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对故乡的挚爱和思念间接抒情景物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邓稼先》叙事中表达了对列强强占中国领土的愤怒情绪。寓情于“叙”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寓情于“议”议论中洋溢着自信和坚定。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作者借“菊花”来表达自己会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抒情方式概念区分表达效果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强烈、鲜明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是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小结:
1.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2.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3.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4.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3.抒情的作用有哪些?
在《土地的誓言》《黄河颂》中,作者都借助了大量的景物来抒情。请同学们读一读,寻找写作秘钥。篇目抒情对象主要景物表达情感《土地的誓言》土地——家乡白桦林、马群、高粱、鹿群、黑土、煤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眷念之情。《黄河颂》黄河——中华民族高山、惊涛、昆仑山、中原大地……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任务二:合作探究
选择符合人物身份、品质等特点的景物,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写一段文字,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等。200字左右。提示: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使用合适的抒情方式,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抒发某种情感。1.先设定一个场景,对应相应的情感。臂如送别、上学路上、生日会上、犯错后、运动会上、春天来了等。然后融合情感描绘景物或叙事即可。直接抒情:使用感叹句、反问句(如“这教室的灯光,真亮啊!”)。间接抒情:细节描写(触觉、嗅觉)或景物烘托(如“桂花香里说丰年”)。2.学生展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