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尿路感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考纲要求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1、掌握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掌握尿路感染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2、熟悉尿路感染的病因,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感染途径。熟悉常用X光检查方法及B型超声波检查的意义 案例 病例:女,30岁,寒战、发热(最高体温达38.7℃),全身不适、腰痛、尿频、尿急10天,近3天全身关节酸痛、尿频、尿急加重。体检:体温39.5℃,肾区有叩击痛;血象:白细胞13×109/L,中性粒细胞86%。 思考:进一步检查?最可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 病因 最多见的是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初发感染或无症状菌尿; 粪链球菌、变形杆菌等:复杂性或复发性尿路感染;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青年女性; 绿脓杆菌:尿路器械检查。 发病机理 感染途径: 上行性感染——最常见感染途径。主要为大肠杆菌。原因: 1.尿道口及其周围有细菌寄生; 2.女性尿道短而宽; 3.生理性抵抗力下降和机械性挤压。 血行感染——很少见感染途径。主要为金葡菌。 发病机理 机体抵抗力: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 1.尿液的冲刷; 2.尿液中有机酸、溶菌酶、抗体抑菌或杀菌; 3.膀胱粘膜有阻止细菌粘附作用。 发病机理 易感因素: 1.尿流不畅——最主要易感因素; 2.尿路畸形或功能缺陷;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4.尿道内或尿道口周围存在感染灶; 5.尿路器械的应用。 发病机理 细菌致病力: 1.细菌特殊菌毛对尿路上皮的吸附能力 2.抗原——菌体抗原(O抗原) 荚膜抗原(K抗原); 抵抗吞噬细胞及补体的杀伤作用。 3.溶血素——导致真核细胞功能失常和死亡,,抑制炎性细胞和免疫细胞功能。 病 理 急性肾盂肾炎: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表面有脓性渗出物,黏膜下可有细小脓肿,于一个或几个肾乳头可见楔形炎症病灶;病灶内小管细胞肿胀、坏死、脱落,管腔内有脓肿分泌物等 慢性肾盂肾炎:瘢痕形成,肾间质纤维增生,白细胞浸润,最后形成固缩肾 膀胱炎: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 急性感染性肾小管间质肾炎肾小管腔内的脓肿管型 HEx200 临床表现 膀胱炎: 局部表现(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下腹坠痛; 白细胞尿,血尿30%,偶有肉眼血尿。 无全身感染症状及腰痛或/和肾区叩痛; 临床表现 急性肾盂肾炎: 全身感染症状:寒战、发热、周身不适及消化道症状; 泌尿系统表现:尿路刺激征,腰痛,脊肋角压痛或/和肾区叩击痛; 尿液变化:浑浊,脓尿、血尿 少数:发热中毒症状,胃肠紊乱,血尿,隐匿 肾浓缩功能可下 临床表现 无症状菌尿: 无全身及局部症状:又称为隐匿尿感 60岁以上老年妇女可达10%。孕妇约占7% 尿常规无明显异常; 仅尿细菌培养阳性,主要为大肠杆菌。 临床表现 再发性尿路感染: 1.复发——前次尿感未愈,仅为暂时缓解,1月内再次 发作,且病原菌与前次为同一致病菌。 2.重新感染——前次尿感已愈,1月之后再次发作,且 病原菌与前次不同,为一新的致病菌。 临床表现 再发泌感的原因: 1.存在易感因素; 2.致病菌为耐药菌株或 变异型菌(L-型菌); 3.肾内纤维化、瘢痕形成,病灶内细菌不易清除。 并发症 肾乳头坏死: 见于严重的肾盂肾炎伴糖尿病或尿路梗阻表现为高热、剧烈腰痛或肾绞痛尿中可见坏死组织,IVP显示肾乳头区“环形征”。 治疗:控制感染、解除梗阻、治疗肾衰。 并发症 肾周围脓肿: 见于严重的肾盂肾炎伴糖尿病或尿路梗阻; 表现为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单侧剧烈腰痛,患侧可见局部隆起、皮肤红肿影象学检查有助诊断。 治疗:加强抗菌和支持治疗,必要时切开引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尿常规: 白细胞5/HP,可见白细胞管型(肾盂肾炎); 红细胞正常或增加(3/HP); 尿蛋白阴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