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的经济发展及其与香港经济及社会的关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內地的經濟發展及其與香港經濟及社會的關係 黃 洪 博 士 香港中文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18-1-2007 講座大綱 香港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 全球化(Globalization)及區域化(Regionalization) 香港與中國經濟融合的背景: 全球化與兩極化 轉變國際分工下的結構轉型 WTO及CEPA介紹 中國加入WTO的重要性 在WTO框架下的CEPA 協議 泛珠三 中港經濟融合對香港的影響 正面 負面 香港與中國,誰靠誰? 2005: 香港對中國的貿易依賴上升,佔40%以上 2005: 香港貿易佔內地總額低於10% 香港作為內地貨物轉口中心的地位已不如從前輸往內地的港產品出口貨值卻自1998年開始下降。CEPA在2004年實施後才逐步回升 經香港轉口來自內地的出口1993 49.4% ? 2005: 17% 2004: 香港往內地的服務輸出當中,有36%涉及商貿服務和其他與貿易相關的服務,反映離岸貿易對香港的重要性愈來愈高。 2003年實施個人遊,旅遊服務輸出的重要性在2000-2004年間有所提高。 全球化與兩極化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NIDL) Frobel等德國學者原希望研究工業國的結構失業與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關係,提出「新國際分工」(NIDL)的理論。 理論來源: 低度發展理論(under-development theory)中有關轉統國際分工;破壞第三世界的工業化 世界體系理論中新國際分工的出現: 勞動力的世界市場+ 世界性的失業後備軍+ 生產基地的世界市場 NIDL Babbage的分工理論 分工的增加令勞動過程割裂, 使技術勞工可以由非技術的廉價勞工替代, 而且可以增加對工人的控制 (control) 某些第三世界國家(如四小龍)可以工業化的三項原因: 傳統及社會結構的解體提供無限量廉價勞工的供應,「永不消失的失業後備軍」 生產過程的國際性的分割,非技術部分可以劃分及轉移到廉價勞工的地區 運輸及通訊科技的發展,突破將生產過程分散在全世界的技術、組織及成本問題 Changing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CIDL) Cohen (1987) 「分工」(division of labour)的概念模糊,傳統上可以指工、農、服務產業的不同、又指勞工中不同職業或技術的分別,亦可以指管理中不同職務的分派;現代可以再加上性別與種族的分工,制造與成品空間上的分開,亦可指在工廠外的家庭、農戶外發, 這問題不單防礙討論,而且有不同的實際及政治含意。如外發在現時重新興起,那麼女性主義者爭取在家庭及再生產的政治比爭取工廠中的政治便來得重要。 除了資本的流動, 勞工的流動亦同樣重要 另外在NIDL理論中,只用反映資本權力總體貿易及投資的交易,一方面以資本的流動而非勞工的流動來量度分工, 另一方面忽視包圍生產過程的社會政治關係,解釋這現象只根據資本的纙輯, 而沒有考慮其他力量:商人,本地資本家,跨國企業及政府之間的矛盾,以及受資本纙輯的受害人作出的抗爭 新國際分工其實並不「新」, NIDL並無比較過去的國際分工,而現時的國際分工實在是歷史上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做成的格局, 所以應以「轉變中」(Changing)來形容國際分工。 而轉變中國際分工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重商國際分工:自由勞工與不自由種植園勞工的混合 工業國際分工:自由都會勞工及都會中的移民勞工 帝國國際分工:殖民地的農民,採礦業中的移民勞工 跨國國際分工:都會國家的自由勞工,邊陲國家的移民勞工 轉變國際分工下香港的結構轉型 去工業化 (deindustrialisation) 自八十年代初開始香港出現經濟結構轉型。整個經濟形勢是工廠北移,生產性工序移向勞動力密集而工資較平的地區如大陸及東南亞,本地經濟出現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 去工業化 一九八六年開始,製造業的工作人口便由九十四萬多人(佔全港工作人口35.8%)持續下跌, 到一九九六年製造業只剩下五十七萬多人(佔全港工作人口18.9%), 1986-1996十年間製造業共淘汱了三十七萬多人,佔全港工作人口下降了近十七個百分點。到二零零一年製造業只剩下四十萬多人(佔全港工作人口下降至12.3%),1996-2001五年間製造業再淘汱了十七萬多人,佔全港工作人口下降了六個百分點。 國際少見的去工業化 到2005年第三季,香港的製造業勞工進一步下降至211,100人,佔全港工作人口的比例下降至6.5%。從1986年至2005年,香港製造業共淘汱了七十二萬多勞工。製造業由香港的僱用最多勞工的行業變成僱佣不足十分一之勞工,去工業化的速度及規模亦可算國際上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