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探讨.doc

发布:2018-01-28约2.9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探讨 翁西卓玛 (四川省甘孜州人民医院内三科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626000)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与护理干预。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总结高危因素及护理体会。结果 经过有效治疗与临床护理,31例患者痊愈出院,3例患者出院时创面已经结痂干燥,总有效率为94.11%。结论 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为患者年龄大、糖尿病的病程长,饮食缺乏规律性、科学性与不重视足部护理。给予糖尿病足患者综合护理,能够使其足部病变有效控制,促进临床疗效的发挥,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 高危因素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079-02   糖尿病足属于临床中糖尿病患者严重且多发的一种并发症,典型表现为急性神经血管性水肿、夜间下肢痛性痉挛、下肢皮肤发生慢性溃疡与肌肉萎缩、足背动脉微弱、皮温降低。若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严重者可导致截肢或者坏疽。据统计,我国糖尿病肢端坏疽的比例高达0.9~1.7%,特别是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2.8~14.5%,对患者生存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糖尿病足关键在于预防,充分认识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加强足部护理,能够有效减少糖尿病足产生。我院通过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高危因素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3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男性19例,年龄在58~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32plusmn;6.29)岁,病程为5个月~13年,平均病程为(11.27plusmn;2.41)年;女性15例,年龄在56~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74plusmn;5.31)岁,病程为4个月~16年,平均病程为(12.29plusmn;3.58)年。诊断标准:参照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平均FBS为12.1~18.2mmol/L,平均PBS为13.8~30.1 mmol/L。所有患者年龄、病程与血糖值等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gt;0.05)。   1.2 方法   1.2.1高危因素分析 回顾分析患者的病史、治疗方法 、血糖控制、依从性、血管病变与神经病变情况。血糖控制情况分为三级:①良好:空腹血糖为4.4~6 mmol/L,餐后2h血糖为4.4~8.0 mmol/L;②一般: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餐后2h血糖低于10.0mmol/L;③差: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餐后2h血糖高于10.0mmol/L。依从性:①好: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②差:用药不规则,复查不定期。血管病变:统计患者病历中做过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实际例数,若患者出现动脉硬化或者动脉狭窄,则认为发生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记录做过神经功能检查的患者例数,若患者肢体感觉麻木或过敏,则认为发生病变,反之则认为正常[2]。   1.2.2治疗方法 采用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加强血糖控制,严格监测患者FBS与PBS,给予常规的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并积极处理并发症。选择碘伏清创处理溃疡以及坏疽部位,采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冲洗处理,清除坏死组织,选用抗感染的相应药物口服治疗。   1.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溃疡彻底愈合,患者皮肤的正常色泽恢复;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溃疡面的缩小范围大于70%,患者皮肤颜色改善;有效:症状出现部分消失,足部溃疡面的缩小范围在30%~70%之间,皮肤颜色改善;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溃疡面无缩小,皮肤颜色无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lt;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本研究中的设定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分析,患者病史、治疗方法、血糖控制、依从性、血管病变与神经病变情况与正常患者差异明显,表明患者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饮食缺乏规律性、科学性与不重视足部护理,是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高危因素。经过有效治疗与临床护理,治愈患者20例(58.82%),显效8例(23.53%),有效4例(11.76%),无效2例(5.89%),总有效率为94.11%。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lt;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