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纳洛酮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doc

发布:2018-01-31约3.0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纳洛酮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刘全 巫小云(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急救医学部430000) 【摘要】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例40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采用纳洛酮与依达拉奉治疗,15天后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治疗组NDS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地。 【关键词】纳洛酮与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234-01 我院联合应用纳洛酮与依达拉奉早期静脉给药治疗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09年5月我院共收治入选了82例发病lt;72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选标准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均经颅脑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梗死部位:颈内动脉系统梗死6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40-77岁,平均58.5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5.5岁。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重型(31-45分)15例,中型(15-30分)43例,轻型(15分以下)2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gt;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上海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必存)30mg+0.9%氯化钠溶液l00ml静脉滴注,2次/d; 加用丹参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 1次/d,连续治疗7天后,将依达拉奉改为1次/d, 其他治疗不变,15天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巴仁)2.0mg+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 治疗15d。 两组患者另酌情使用脱水、降压、稳定血管内皮、营养脑细胞等治疗。 1.3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5d、30d计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治疗后进行疗效判定,同时进行实验室指标的检查,如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心电图,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4治疗效果。基本痊愈: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90%,病残程度1-3级;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lt;20%;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t;20%。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见表1)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gt;0.05);治疗后15、30 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 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 2.4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悸,经减慢静脉滴注速度后,症状缓解,未予减药或停药,亦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安全的药物,主要成分是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有资料表明[3,4],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及氧化性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面积,抑制迟发型神经元死亡,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5]。而纳洛酮是羟二氢吗啡酮的N-烯丙基衍生物的阿片受体拮抗剂,自1981年Baskin[6]等报道纳洛酮对恢复脑缺血的作用后,受到临床研究的重视,其通过血脑屏障快,亲和力大于吗啡肽,与脑内吗啡受体结合,成为竞争性吗啡抑制剂,使内啡肽失活,解出中枢抑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纳洛酮亦能减少体内自由基水平,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