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特—食品造假问题.ppt

发布:2017-07-08约7.59千字共6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食品造假问题 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可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持续成为当下中国民生焦点问题,成为“爆炸性”的公众话题,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 主讲内容 安全现状 2010年,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发布了“全球幸福度调查”数据。在此次民调涉及的124个国家当中,中国人的幸福度排名第92位;?88%接收调查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远离“美满幸福”的标准,其中生活成本和房价上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让人不安的食品安全是导致民众幸福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物价、房价和食品安全位列居民最关注的十大热门话题前三位。 安全现状 一项名为《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最关注的是食品安全问题,而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等多个城市公众的电话调查也发现,去年食品安全的热点度达到了86%。 安全现状 如果说物价、房价只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反映在某个特定阶段的价格表现,那么食品安全问题却是由来已久却难以根治的痼疾。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思念水饺中金葡菌超标事件的产出,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态度早已变得麻木和无奈,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曾经流传过这样一段话: 早起,买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来杯掺了三聚氰胺的激素牛奶;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硫磺馒头;晚上,买瓶含氯的可乐,难受了就吃几粒“皮革胶囊”,现在发现自己居然还神奇活着,不知道几时会变成超人! 造假新花招 花招一:假而不劣 以前大家一提起食品造假,总喜欢说“假冒伪劣”,可现在的造假者都学聪明了。宁愿多花点钱,让食品“假而不劣”。 比如以低档产品冒充高档产品,或在食品里添加一些价格便宜的原料,生产出来的食品营养价值很低,但吃了也没太大坏处,不至于上医院。因为造假者知道,一旦事情闹大,有关部门必然会大力打击。假而不劣反倒可以“细水长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酒。前些年,酒类安全案例都是用工业酒精搀兑,消费者饮用后肝肾受损,甚至死亡。但近几年发现,这样的事情明显减少了。因为造假者改用普通酒冒充好酒。比如说,有人用普通白干加点香精,勾兑好以后。贴上茅台和五粮液的商标,然后再销售出去。这样,酒是假酒,但是不会出人命,只要不被发现.他们就能一直“赚下去”。 造假新花招 花招二:“假”东西“真”包装 例如:假冒“完达山”奶粉的包装简直无可挑剔:塑料袋质地良好、印刷精美、营养成分标识一应俱全。连防伪和绿色环保标志都没落下,和真“完达山”奶粉几乎没有差别。有关人员表示,这正是造假者的聪明之处——包装做得很精致,但食品用低劣原料做成,成本依然很低。 造假新花招 花招三:大企业参与造假 大部分消费者认为造假是小企业或个人行为,但是近年的案例显示,大企业参与造假的也越来越多。 例如:一家知名的啤酒生产企业。同样是10度的啤酒,这家企业在城里卖是3元钱一瓶,可到了农村只卖1元钱一瓶。经过取样调查,终于发现了秘密所在——麦芽汁的浓度。由于麦芽一般要靠澳大利亚等国进口,比较昂贵。所以,在这家企业卖到农村的啤酒里,麦芽汁浓度低得多,商标上说是10度,实际上只有5度。 1、蛋类事件——苏丹红鸭蛋 1、蛋类事件——三聚氰胺鸡蛋 1、蛋类事件——人造鸡蛋 2、地沟油事件 3、染色馒头事件 4、“瘦肉精”事件 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有数种药物被称为瘦肉精,例如莱克多巴胺及克伦特罗等。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 它有很危险的副作用,轻则导致心律不整,严重一点就会导致心脏病。 双汇瘦肉精事件 消费者熟悉的双汇集团旗下公司被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央视报道,双汇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但猪肉不检测“瘦肉精”。河南孟州等地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顺利卖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 雨润午餐肉事件    素来以质量著称的全国肉制品龙头企业“雨润”,万万没想到会栽在午餐肉上。2009年安徽省质监局曾经通报,阜阳“雨润”、合肥“腊味思”各有一批次午餐肉和腊肉检出含有禁用物质“瘦肉精”。《每日经济新闻》从安徽省质监局获悉,雨润集团已将问题午餐肉全部召回并销毁,而合肥“腊味思”的该批次产品也未流向市场。 5、问题奶粉问题--大头娃娃、三氯氰胺 “大头娃娃” 时间: 2004年4月30 用淀粉、蔗糖等价格低廉的食品原料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进行调香调味,制造出劣质奶粉,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