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顾春晖.docx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顾春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通过朗读感悟诗歌情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开展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故事分享会等,拓宽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让学生体会诗人在国家收复失地时的喜悦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2.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效果,深入体会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含义、诗句意思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增强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播放一段激昂的音乐,如《好汉歌》等,营造热烈的氛围。
2.提问: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不是感觉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在古代,也有很多诗人,他们在国家面临重大事件时,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和国家的一件大喜事有关。(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简单介绍闻的意思是听说,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即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地区。
(二)背景介绍(5分钟)
1.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八年之久,使得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动荡不安。
2.说明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此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大片失地。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注意蓟北的蓟读jì,襄阳的襄读xiāng等。
节奏划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和节奏是否正确。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四)理解诗句,体会情感(20分钟)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
3.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和诗句进行讲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忽传:忽然传来。
收蓟北:收复蓟北。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眼泪。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刚刚听到喜讯时,激动得泪水沾满了衣裳的情景,表现了他内心极度的喜悦。
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忧愁。
诗人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他们往日的忧愁都消失了,侧面烘托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胡乱地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诗人兴奋得把诗书都胡乱地卷起来,充分展现了他欣喜若狂的状态。
白日放歌须纵酒
白日:白天。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纵情喝酒。
在这欢快的日子里,诗人要尽情地歌唱、喝酒,进一步体现了他的喜悦之情。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作伴:陪伴。
诗人想象着在明媚的春天里,和家人一起还乡,心情格外舒畅。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从:就从。
穿:穿过。
便下:顺流而下。
诗人规划好了还乡的路线,急切地想要回到家乡,归心似箭。
4.引导学生思考:从诗句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狂喜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