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步设计抗震设防专篇.doc

发布:2017-06-13约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附录F: 抗 震 附录F.1 编制依据 一、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相关批文。 2.建筑等相关专业图纸。 3.国家现行的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93号) (4)《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 (5)《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 4.国家现行的主要规范、规程和标准: (1)《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 (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50476-2008 (9)《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JGJ79-2002 (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1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附录F.2 工程地质地震灾害的概况 一、自然条件 1.本工程所处地区的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 (1)基本风压:Wo=0.45kN/m2;(50年一遇) (2)基本雪压:So=0.35kN/m2;(50年一遇) (3)地面粗糙度:B类; 2.本工程所处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1)抗震设防烈度;7度 (2)工程场地类别;III类 (3)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4)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 (5)地震特征周期值;0.55s 3.地形地貌 河津市的地形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北部吕梁山海拔1320m,山前多分布有洪积扇地貌;西北部禹门口的龙门山海拔1087m,南部属峨嵋岭台地。海拔自400m到800m以上;中部为汾河流域,属临汾盆地。汾河河谷两侧有一级阶地和二到三级高阶地,形若台阶。项目所在地工程所在区域地貌属于山前洪积扇地貌。 4.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勘探资料表明:该场地地基土主要由表层混凝土地面、杂填土、湿陷性粉土、粉土和碎石土等组成。据土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自上而下可划分①~④个土层,现就各土层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①号土层,杂填土:层底高程418. 3-422. 75m,层厚区间0.30-5. 50m, 平均厚度1. 86m。呈黄褐色、杂色,主要成份是粉土,表层混凝土路面,下面含有煤屑、另外夹有部分建筑垃圾和零星石块,每个孔可见。 ②号土层,湿陷性粉土(Q3al):层底高程414. 25-419. 25m,层厚区间 2. 50-8.00m,平均厚度6.17m。呈浅黄褐色,呈松散状态,稍湿,较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低。平均压缩系数为0.3 58Mpa-l,属中压缩性土,平均标贯击数9.40该层具有湿陷性。 ③号土层.粉土(Q3al):层底高程404. 25-415. 75m,层厚区间0. 5-10. 7m,平均厚度7.62m。呈浅黄褐色,呈松散状态,稍湿,包含有少量圆砾,较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低。平均压缩系数为0.254Mpa-1,属中压缩性土,平均标贯击数12.5。 ④号土层,碎石土(Q3al):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6.5m。呈浅黄。褐黄色,稍密,稍湿,含有大量卵砾石和砂砾,最大粒径有12cm,2-5cm粒径较多,少量云母片及粉砂,属中压缩性土,平均标贯击数16.0。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 承载力特征值一览表 层号 查表法 标贯法 建议值(kpa) ①杂填土 建议挖除 ②湿陷性粉土 115 135 115 ③粉土 135 150 135 ④碎石土 230 230 6.地震效应 6.1抗震设防烈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河津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特征周期值0. 55s。拟建场地可视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6.2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3及勘察资料,拟建场地地基土主要由杂填土、湿陷性粉土和粉土等组成,据土层的性状判定土层有效剪切波速在250≥νse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