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抗凝疗效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抗凝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分别给予国产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为临床医生用药积累经验。方法 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6例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 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2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波立维治疗, 研究组给予泰嘉治疗。记录两组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及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 并做好对比。结果 两组在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用国产硫酸氢氯吡格雷抗凝治疗与进口硫酸氢氯吡格雷疗效相当, 且有价格优势, 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硫酸氢氯吡格雷;临床疗效;安全性
冠心病已然成为全球居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头号杀手, 其病理特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心脏功能障碍, 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冠心病在临床上常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和冠脉支架介入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介入手术在各大医院逐步被重视且受到医疗专家的极大青睐。虽然介入手术能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但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因此, 重视术后抗凝治疗, 抑制血小板在支架周边再次堆积, 是术后辅助治疗的关键手段[2]。目前应用较广的抗凝方案包括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其中硫酸氢氯吡格雷根据生产单位的不同分为进口药(波立维)和国产药(泰嘉)。国内关于两种药物的效价比的调研仍为数不多, 故作者设计本研究, 旨在进一步了解上述两种药物在抗凝方面的临床成效及安全性差异。现给予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6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性36例, 女性20例, 年龄为36~69岁, 平均年龄为(49.5±1.7)岁。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经心肌酶谱、冠脉造影及心电图检查, 确诊为冠心病, 诊断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其他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不存在药物禁忌证者;不存在溶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存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不存在恶心肿瘤者;不存在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3个月内无手术史;6个月内无脑卒中史;本次治疗前2个月未行抗凝治疗;心功能为Ⅰ~Ⅱ级者;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 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基础疾病史、冠心病史及冠脉病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治疗。在术前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用药方案为:每次给予300 mg阿司匹林口服, 1次/d。研究组给予泰嘉治疗, 对照组给予波立维治疗, 用药方案一致, 首次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 1次/d, 之后改为75 mg/d , 持续用药1年。若患者术前为三支冠脉血管病变, 则术后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剂量改为150 mg/d, 连服2周后, 改为75 mg/d, 持续服用1年。此外,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用药, 包括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1. 3 观察项目 ①记录两组患者在用药前、支架置入术后1 d及6个月末的血小板聚集率。②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
1. 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 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两组在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脉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是冠心病常用治疗手段, 虽然支架能扩张狭窄冠脉重新恢复血运, 但在介入过程中因医生操作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引起血小板聚集或术后大量血小板聚集于支架周边[3], 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可再次诱发急性或亚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