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住房满意度及其的影响因素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住房满意度及其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器,而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农民工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尽管住房条件较差,但农民工的主观感受好于预期,婚姻状况、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和住房自身特征中多个因素对农民工住房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工;住房;满意度;影响因素;市民化;住房过滤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3-0111-06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数量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6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近1.7亿。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几乎涵盖各个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就业形式日趋稳定,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化,居住稳定性日趋明显(韩俊,2009)。农民工的流动模式由以前的候鸟式迁移向长期或永久性定居转化。农民工的就业与安居关系到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合理有序推进,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统筹城乡关系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近年来,劳动力迁移领域的研究开始关注农民工在务工地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其中住房问题成为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又一个焦点。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农民工住房的客观现状和评价以及改善农民工住房条件的政策构想,缺乏对农民工住房主观感受和改善意愿的考察。而深入了解住房主观感受及其影响因素,对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民工住房干预政策,改善农民工住房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大规模调查问卷数据对农民工住房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农民工住房问题解决的思路设计及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二、理论分析
(一)对农民工住房主观感受的研究综述
国际经验表明,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或者说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多数人会感受到巨大的不平等,并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对生存环境有很高的不满意程度(Malte Lubker,2004)。因此,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民工,应该对相对恶劣的住房条件表现出较强的不满意度。李斌(2009)运用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理论对农民工住房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农民工在住房上遭受到客观的社会排斥是由于其在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其城市住房状况维持在很低的水准,具体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上的巨大差别。然而,该研究发现农民工住房的主观排斥并不明显,广大农民工对住房条件和居住状况的满意度不低。另一项针对宁波市200名农民工的调查(《宁波日报》,2004年7月29日)显示,59.6%的人认为其住房状况一般,22.81%的人感觉满意,17.54%的人较满意。吴维平和王汉生(2002)针对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进行的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目前较差的住房状况不满意水平不高,超过80%的人对其住房条件表示一般或满意。类似的结论还见于黄轶凡(2008)、王强(2001)和廖艳(2006),这些研究发现成都、广东、重庆三地农民工对住房条件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2%、34.6%和23%,而主观感觉“一般”或“无所谓”的比例均超过50%。吴维平和王汉生(2002)把这一现象归结为流动人口在选择住房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不同于常住人口和移民,“将自己视为城市过客的流动人口在住房决策上表现出了与迁移人口不同的行为”。上述研究准确分析了造成农民工主观感受特点的原因,而存在的缺陷在于一是研究局限于个别区域,缺乏大范围调查数据作为支撑;二是只分析了农民工对住房的主观感受,缺乏针对社会经济特点及房屋本身特征对主观感受影响的深入研究。
(二)农民工住房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针对满意度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企业管理和营销领域。在过去的50多年中,以“顾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满意度研究取得了巨大发展,并在公共政策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对于如何界定满意度,由于研究领域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Oliver(1980)认为,人们对某种商品满意与否,基于购买或使用之前对该商品形成的期望与使用后对该商品的实际感知绩效之间的比较。Johnson(1991)也认为满意度是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期望与实际感知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归纳为以下函数:
满意度=f(对商品性能的预期,对商品性能的实际感知)
对农民工住房消费来说,在农民工选择住房之前也会对住房的质量产生预期,从而对住房的自身特征产生主观的反馈。因此,农民工住房满意度的形成也来源于这两个方面。农民工对住房质量的预期来源于自身经历、打工目的、收入、消
显示全部